中医现代化论坛's Archiver

北丰 發表於 2016-5-10 20:01

一个比较政治学者对中医科学化的姑妄建言

一个比较政治学者对中医科学化的姑妄建言
赖海榕

对于懂中医的人来说,这是个不必要的命题;但是,对于广大不懂中医的人来说,中医科学化是有必要的,因为很多人以中医不“科学”为借口把中医打入冷宫,很多人也被中医不“科学”的说辞所吓阻,不敢运用中医来解决自己的健康问题。

中医“科学化”的工作当然早已开始,目前的途径似乎主要是用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的方法研究中药的特性,这确实是科学化了,但是实际上是西医化,最后的结果会取消中医。

但是中医科学化还可以有另一种路径,不知道中医界是否已经在这个路径上进行了探索,或者探索到什么程度。笔者的专业是比较政治学,中医是业余爱好,是自学的,从所阅读的教材和书籍来看,似乎这个路径上的探索还没有充分发展起来。这个路径是社会科学的方法。

例如,政治学无法像化学和物理学那样做实验,但是一部分研究仍然被认可为科学,是因为这些研究建立在严格的数理统计的基础上。其基本思路是,在大量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两个变量(比如战争的发生作为因变量,内阁制作为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然后再寻求对这个相关性的政治学理论解释,得出两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这个范式用在中医科学化上就是,首先,建立治疗某种病理现象(例如大便溏稀)与使用某种药物或方剂(如黄芪、党参、茯苓、白术的任何一味或几味,或方剂六君子丸)之间的相关性,再如,以咳血、便血、尿血等出血症的治愈作为因变量与槐花、侧柏叶或地榆作为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临床上有大量的观察数据,在科学上的地位相当于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数据,通过这些数据来建立相关性。其次,寻求对已经被证明的相关性的理论解释,中医理论中的阴阳理论、五行理论、寒凉温热理论、比象推理方法应该在这第二个解释阶段进入。这样就可以被没有学习过中医的、受过当代科学教育训练的普通人所接受和理解。目前的中医展示体系只有阴阳、五行、寒凉温热等理论体系,直接就进入诊断和治疗,缺乏病理因变量与药物或方剂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的论证和呈现。对于普通人来说,其“科学性”被打折扣了。有许多中医论文展示了相当数量的病例,但是病例只是基础性的材料,从大量病例到确认具有统计显着性的相关性还需要做复杂的数理分析,包括控制住其他变量,以及在回归分析中求出r平方值以确定该变量的对结果的解释力,这个步骤的工作目前在中医界似乎开展得不够。

对于中医业者来说,中药和方剂与病理之间的相关性是不言而喻的,千百年来亿万中国患者验证过了,张仲景、李时珍这些名医已经证明过了。但是,对于把中医当作阻碍中国现代化的古典糟粕来看待的很多人来说,他们没有看到数据,没有看到相关性的表述,所以他们不能理解和接受。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处理的一个问题是,中医对疾病的认识与受西医强烈影响的普通人对疾病的认识存在差距,中医有个辨证的问题,因此,在前述建立相关性的过程中,对于因变量的确定,要结合西医的病理与中医的辨证。例如对于西医的失眠,中医有阴虚型失眠、阳虚型失眠、痰扰心神型失眠,因此在建立相关性时,就不能只建立治疗失眠作为因变量与具体中药或方剂之间的相关性,而应分别建立治疗阴虚型失眠作为因变量与某方剂之间的相关性、阳虚型失眠与某方剂的相关性、痰扰心神与某方剂的相关性。

建立相关性的工作还应该用来排除一些臆测的药效。许多人对中医的认识受鲁迅的巨大影响,鲁迅的父亲生病,受到庸医的误导和拖延,使得鲁迅对中医深恶痛绝。鲁迅的父亲得了腹水病,郎中要他找一块击破了鼓的皮作为药引子,因为涨起来的肚子像鼓,击破的鼓皮可以破除涨起来的肚子。这个推理自然是荒谬的,但并不是空穴来风。中医确实广泛应用比象推理,而不是从原子到分子到细胞到组织到生命那样的推理。比象推理被证明是有效的,但比象推理猜测的成分大,比象推理得出的东西只能算假定,这个假定一定要用观察数据和数理分析加以证实或证伪,证实的才能采纳,证伪的要排除,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中医的科学化水平。通过观察数据和数理分析排除掉破鼓皮与消除腹水之间的相关性,就不会产生鲁迅式的悲剧。

比象推理是中医理论的组成部分,但是似乎受到重视不够。很多药物实际上是通过比象推理发现的,但是比象推理有太大的主观性、随意性、臆想性,不仅普通人不接受,专业中医使用起来都没有把握。建立相关性的工作恰恰可以起到筛选、排除无效的比象推理得出的假定,证实有效的比象推理得出的假定,进而丰富、完善和巩固比象推理的作用。

目前,中医诊断方面的科学化似乎取得了一些进展,例如,正在探索通过仪器和生化试验来落实脉诊和舌诊,但是其水平迄今还未发展到可以临床应用。在这个方面继续努力,是中医科学化不可或缺的环节。阴阳理论与现代学说中的正负概念相通,五行理论与哲学中的支持与制约理论相通,寒凉温热是阴阳的不同配比,也就是正负的不同配比,整体论治与现代哲学的系统论相通,如此等等,是可以与现代科学和哲学相联通的,具有强大的“科学化”潜力。

然而中医科学化最重要的环节,是药物或方剂与病理之间相关性的观察数据积累和数理分析的开展,并以中医理论对所建立的相关性作出解释,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医具有现代科学的特性,同时又不会失去中医自身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url]http://blog.ifeng.com/article/44719045.html?touping[/url]

頁: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