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中医千古之谜
破解:中医学千古之谜2016-05-12 青竹紫叶
导 语
之前我们发布了一篇《中医学千古之谜,你能破解吗?》的文章,文中提到:为何人体的气机是左升右降的?在针灸学中,手法补泻中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即是捻转补泻法——针体向右转为补,针体向左转为泻,这又是为什么?数位粉丝也纷纷后台留言各抒己见,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推送一篇在美国行医20余年的中医师对于“左右之谜”的独到见解,大家一块来围观哦!
谜一 为何说人体的气机是左升右降?
气的升降出入是中医学研究人体的一个总纲,而左升右降则是古圣先贤发现的人体气机变化的一个基本规则。此一规律对中医学的影响甚大,比如由此而推广,则肝在左,则肝当升,肺在右,则肺气当降,再而推之,在治疗过程中,于肝则易升其气以调达之,则肝自转乎,否则肝气作横逆或郁结,则肝郁,则犯胃脾,病由其而生,在肺则易降其气,以肃降之,则肺自转平,否则作上逆或咳嗽,或逆之乘肝,作闷,郁结。当然,左升右降不仅此而已,广而大之,以此类推,在中医学中地位甚重,但为什么是左升右降而不是右升左降?古人从何得此结论,如何推断,则是千古之谜,一直无解。
谜二 在针灸学中,手法补泻中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即是捻转补泻法——针体向右转为补,针体向左转为泻,这又是为什么?
按:一般现代编的《针灸学》,称左转为补,右转为泻,其实是错的。古人如《针经指南》或《针灸大成》中讲:“如用右手持针,以大指次指相合,大指往上进,谓之左,大指往下退谓之右。”在这里古人的谓之左,是指在左边的大指往上进,而如此做来,则针体其实是向右旋转的,而古人的谓之左,是指大指向下退,即右边的次指相对地向上进,谓之右,而其实这时针体正是向左旋转的。
今人不细分辨,一并古人讲左即左,讲右即右,其实是对古人的一种误解,这种误解在现代文献中还有许多,要小心才是。
古人尚左尚东,以左为上,以右为下,以东宫为正;古代左右丞相,以左相为大;坐次,以左为上席等,皆可看出中国文化中的尚左之风。而尚左并不简单,其中包含着很深的意义。《黄帝内经》中对左右上下的关系更是十分在意,如《灵枢·官能》借黄帝之口讲道:“用针之理,必知形气之所在,左右上下,阴阳表里,血气多少,行之逆顺,出入之合,谋伐有过。”这其中的左右上下,更是放在阴阳表里的前面,说明古人对左右上下(即左上右下)的重视,更是在阴阳表里之上。而尚左其实是因为左上右下,即左升右降。
左升右降从何而来呢?来自于五行,来自于《河图》《洛书》。
五 行:
五行中,木在左,在四季为春,在五脏为肝;而金在右,在四季为秋,在五脏为肺。春气主升发,万物复升,生长发育,秋气主肃降,草木凋零,万物复降,秋风肃杀。肝在左应春,故其气主升,肺在右应秋,故其气主降。故木主升,而金主降,这是五行中的道理。但为什么古人对五行是这样安排的呢?为什么古人要将升发的木、春、肝安排在左,将金、肺、秋安排在右,而安排左主升、右主降呢?
按:一般现代编写的《中医学》里讲,古人的肝在左,讲的是在藏象学说中的在左,与《解剖学》中肝实际在右不冲突;而一般西医对《中医学》所讲的肝在左,更是不能理解,甚至加以否定,其实是现代《中医学》的编写者与西医学家们对古人的误解。古人在研究人体时是用一个俯视角度,即人体仰躺在地,解剖者俯视之的一个角度,而此时,被解剖的人体肝在左,这个左是五行方位河图洛书中的左,而不是被解剖人体的左侧。
摘自:“中医出版”微信号2016-05-04《中医学千古之谜,你能破解吗?》
谜底——人体是右旋的
我们知道,生命的发展是由简而繁、由单细胞逐渐发展到人类这样复杂的物种。地球上的物种都由一个唯一的起源——单细胞生命发展而来,而这种发展轨道每一步都有化石或存活至今的生物证实。所以,地球上所有的生命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或相同性,例如,所有的脊椎动物只有一条脊椎,而不会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脊椎,从腔肠动物以后,所有的动物都只有一条消化道,而不会有两条。所有的哺乳动物,其胚胎发育都经过了单细胞期→鱼期→龟期→有尾期→人形期(人类),在胚胎发育中体现着动物、物种的进化过程。
所有的动物,从单细胞动物到人类,其细胞分裂均遵循一变二、二分四、四分八的规律,即二分法,是二进制的分裂法。生命的细胞分裂方式如同《易·系辞》所云,是太极分两仪,两仪生四相,四相生八卦,八卦化生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化生万物,这就是生命的《易经》原理。古圣先贤不仅领悟出了生命的分裂方式,还有更多生命的奥秘。这其中就包括了这个题目——生命是右旋的。首先看以下几图:
由上图可以看出,软体动物生长过程中的旋转方向,基本上是一致的。我在世界各地观察了不同的软体动物,只要是旋转生长的,都是向右旋转,未找到例外的品种。而爬藤植物,甚至其攀爬的方向也是向右旋转的。这不仅是我的观察,据记载,左旋的品种极其罕见。
这些图给了我这样的启示——生命是右旋的。那么,人体或哺乳动物是不是也是右旋的呢?经过我的分析发现,人体也是右旋的。
人体(或哺乳动物)从表面上看,是对称生长的——左右半脑、左右眼球、左右鼻孔、左右手、左右脚,几乎是一样的。但当把人体打开仔细观察会发现,人体有很多右旋的痕迹。譬如,正如我们人类遥远的祖先海螺一样,我们的大肠,正是由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在腹腔形成了一个右旋的大半个圆弧通道。
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循环系统也是右旋的,大多数人的心脏生长在左侧(在此以自身左右手为左右,极个别人的心脏生长在右侧)。
心脏的血液循环(中医的解剖角度为俯视,西医的解剖定位为自身,左、右侧为左右定位,与中医对人体的左右定位正好相反,这里用中医的左右定位来解释——即西医的反相),在腹腔中,腹主动脉、静脉并列排放,腹主静脉在左,腹主动脉在右,静脉血上升,而动脉血下降,此为最典型之左升右降。当然,上腔静脉与下腔动脉正好相反,为左降右升,但考虑到量的角度(一是心脏位于人体的上三分之一,二是上腔动、静脉的血流量远少于下腔动、静脉),我们基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人体的血液循环是左升右降。
再看上图可以发现,主动脉弓由升而降,形成了一个优美的半圆形弧线。而这个主动脉弓,也正是遵循着左升右降的这样一个规律(升主动脉在左,降主动脉在右)。再看肺主动脉,它也是偏向右生长的,与左肺动脉形成一个左升右降的弧形。当然,这种血液循环的左升右降规律是相对的左升右降,而非绝对的。我们可以基本确定人体的血液循环是一个左升右降的过程,在心脏局部表现尤其明显。
我们再来看营养物质的循环方式:营养物质由胃、小肠吸收入人体,进入胃、肠静脉,再流入肝门静脉。在肝脏过滤解毒后,由肝静脉升入下腔静脉,由下腔静脉升入心脏。这一升的过程完全是由左而上的(中医俯视观)。这一过程中,肝脏起了很大的作用,肝静脉血流量远高于肝门静脉,这也是中医理论中肝气主升的一个原因。为什么中医理论讲,肝气不升,郁结横逆则乘土,对以脾胃为代表的消化吸收功能产生阻碍作用?试想,肝脏中的静脉血上升不畅,大量低含氧量的血瘀积在胃、肠、肝中,阻碍了营养物质的吸收、流通,直接对脾、胃、小肠的血液循环造成压力,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造成了破坏。
因而可知,中医学里,木克土,肝气乘脾的理论是有其深层道理的。而肝炎、肝肿大、肝硬化可引起肝脏中的静脉血上升受阻,循环不畅,易引起消化不良、脾胃虚弱。张仲景的千年古训,“见肝之病,知先传脾,当先实脾”,也当作此解。
营养物质经一系列循环,变成废物之后,又由腹主动脉从心脏带至肾脏,经肾脏过滤而排泄出人体。而这一过程相对于肝静脉与下腔静脉的左升,则明显是右降。不管是大肠的运动也好,血液的循环也好,还是物质的代谢途径也好,都遵循着左升右降的规律。
[url]http://www.360doc.cn/article/26788393_558380104.html[/url]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