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六十年的实践证明毛泽东的这一批示有多么重要!"Ui&j#dt)}/O ~R+t6K在这里更懂中医药
&rh x!|h#g@(U-o_
编者按
1958年10月11日,毛泽东在《卫生部党组关于西医学中医离职班情况成绩和经验给中央的报告》上作出重要批示,指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为我国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六十年的实践证明,毛泽东的这一批示是中医药学及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史上最光辉的经典篇章。今天特刊此文,以示纪念。
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迎来了毛泽东1958年10月11日为《卫生部党组关于西医学中医离职班情况成绩和经验给中央的报告》做出重要批示(以下简称“批示”)及我国开创中西医结合研究六十周年纪念日。同庆同贺!S;O;Pg t8B
重温毛泽东彪炳史册的重要“批示”
1958年10月11日,毛泽东对《卫生部党组关于西医学中医离职班情况成绩和经验给中央的报告》做出批示。 xl({q$G|k!U
全文如下:
*y]"G!{)qQu1H
尚昆同志:此件很好。卫生部党组的建议在最后一段,即今后举办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由各省、市、自治区党委领导负责办理。我看如能在1958年每个省、市、自治区各办一个70—80人的西医离职学习班,以两年为期,则在1960年冬或1961年春,我们就有大约2000名这样的中西结合的高级医生,其中可能出几个高明的理论家。此事请与徐运北同志一商,替中央写一个简短的指示,将卫生部的报告转发给地方党委,请他们加以研究,遵照办理。指示中要指出这是一件大事,不可等闲视之。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指示和附件发出后,可在人民日报发表。9\6|WN5ay
毛泽东 十月十一日
毛泽东在批示中指明:“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这一批语意义深远。4}o"Gy]on L
-C8sQ:F\ K8M3D
一是,彰显出毛泽东对中国医药学的科学认识和论断,熔铸了这位伟大的思想家、理论家、哲学家、战略家的思维、理想、信念、情操、真知灼见和博大情怀。
U/A-X"e"F/[y&Z
二是,具有扭转乾坤的划时代意义,使过去西医反对中医,认为“中医是封建医”“中医不科学”,歧视、排斥中医的状况,在这一科学论断的深刻启发和引导下,开始重视和加强中医药学研究。
三是,成为我国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工作者的行动纲领,极大鼓舞了广大西医学习中医。
四是,为党中央和国务院制定卫生工作、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方针政策奠定思想和理论基础,为开创中西医结合研究和创造统一的新医药学提供了理论指导。}%O Q1f`%@
#ry(h^.lDz
批示中指出,培养“中西结合的高级医生,其中可能出几个高明的理论家。”体现了毛泽东中西医结合思想,以及对我国培养西学中人员的充分肯定和寄以厚望。
实践证明,运用中西医结合研究方法发掘中医药学伟大宝库,确能为全人类健康事业做出巨大贡献并造就出卓有成就的中西医结合医学家。%iY8ni [&wv/?l
六十年来,我国的西学中人员,有的成为院士,有的成为全国或全世界知名中西医结合专家。 fzE3A d/D4z
qC;A8@ Yam@ VJ
其中最令中国骄傲的是我国西学中老前辈、著名的药学家屠呦呦教授,她对传统中药青蒿——青蒿素的抗疟研究,为人类健康做出伟大贡献,荣获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实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零”的突破!证明了毛泽东的“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科学论断;彰显了毛泽东的培养“中西结合的高级医生,可能出几个高明的理论家”的科学预见。/AZ7[S'u+S^
2017年实施的中医药法,明确规定“国家发展中西医结合教育,培养高层次的中西医结合人才。”的条款,与毛泽东批示培养“中西结合的高级医生”一脉相承。
s8Hka8N(jRWJ
lIf%zeY!j,A"A
批示强调,“这是一件大事,不可等闲视之。”遵照这一批示,卫生部又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天津举办了6个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研究班。而且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也相继举办了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
.jo#Ye#Qn6H
据报道,从1955年到1966年,共培养了4700多名“西学中”人员,他们成为全国各地、各医学学科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开拓者——在中国医学史上开创了中西医结合研究。Qhq-L#E i&n,T!^#g
六十年的实践证明,毛泽东批示肯定了我国首创举办西学中班,组织西医学习中医,培养西学中人才,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包括现代医药学方法及中西医结合方法等研究中医药、开展中西医结合研究,无论是在继承发扬中医药、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及中医药走向世界,还是在促进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使其成为我国在世界上首创的一个新学科,以及改变现代医学界对中医药认识等方面,都取得了国内外瞩目的巨大成就和历史性贡献。3RZ;\ ].q?[ JV.hX#S
因此,这一批示是中医药学及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史上最光辉的经典篇章,它像一座灯塔永远照耀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发展方向。+k$R-_m:|$srV
m,XoPF
特别是,由于我国不断涌现出挖掘、整理、提高中国医药学的重大科研成果,引起全世界对中国医药学伟大宝库的瞩目和青睐,形成了全世界的中医药研究热。CP2Gn;}O0]
-kh#W7LBhxm;e
毛泽东为什么能做出如此实事求是、高瞻远瞩的精辟批示,他为什么能率先认定“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PVY ]b*n,S'o v
-D.u:J+{Af$i
这源于毛泽东对人民卫生工作尤其是中西医学的关注和研究、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及中医药文化的弘扬,以及对“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思想的倡导,构成了他对中西医药学认识的深厚底蕴。
毛泽东学习研究中西医药学拾零
毛泽东是一位博览群书,好学勤思,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知识渊博的千古伟人。历来重视、研究和传承包括中医药学在内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又潜心学习研究现代科学知识。
0vm9Z(s+FR
毛泽东的女婿孔令华和女儿李敏撰文说,他是“从细胞学到进化论,从星云学说到奥林巴体,从化学反应到光合作用,从火成说到水成说,从季风理论到太阳系学说,从牛顿力学到相对论,从量子说到基本粒子,从原子能技术到人造卫星技术,从西医到中医,从水利到气象等等,凡是现代科学知识,只要毛泽东能找到的他都学到了。”
8_H,k[N Kj'P
&c4_*Xh*Y6X
1913年,20岁的毛泽东在读书笔记《讲堂录》中写道:“医道中西,各有所长。中言气脉,西言实验。然言气脉者,理太微妙,常人难识,故常失之虚。言实验者,专求质而气则离矣,故常失其本。则二者又各有所偏矣。”g7D z(idmz&T_
n#I$XO&l f;@1qH1`
说明青年时代的毛泽东便对中西医学进行比较研究,认识到中西医学各有所长、各有所偏,医理各有特点等。f [!aE#I^-w
1932年,毛泽东到福建汀洲福音医院住院休养其间,有一次傅连暲(福音医院院长,解放后曾任卫生部副部长、总后卫生部副部长等,长期为毛泽东的保健医生)陪同毛泽东在山上散步时,看到很多松树的树干上挂着一条条黄色半透明的胶汁。%j$T l7|+t)Kne0~W Z
fN*m{&}+a9Lq
毛泽东对傅连暲讲,这种胶汁是从一块伤痕上流出来的,树受伤了,用自身流出的胶汁来治疗。人也一样,负了伤,得了病,主要靠自己的抵抗力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