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F: G7 K( e/ ~! A& z中医学是在另一条道路上前进的,尽管中医的脏腑描述“实有其物”,但是,中医学并不说肝的硬度,肺有几叶,心有几孔,肾有何细部结构,而是说“五脏藏精气,故满而不能实;六腑传化物,故实而不能满”。只说肝的阴液虚少了将会影响谁?肾的阳气虚了,将会影响什么?肺、脾、肾在水液代谢过程之中应该如何协作,心、肝、脾在血液循行的过程之中各自应当发挥什么作用,脾胃大小肠如何配合才能运化水谷,五脏的精气怎样充实五官才能发挥作用,讲的都是脏腑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结构派生功能。' R/ _ H m C8 E9 X
9 x# E7 f7 l! \8 |" T, o0 F
那么,中医如何了解人体的健康状态呢?首先,中医依靠人体的自我认识功能,中医称之为“病为本,医为标”,病人是主体,医生是辅助性质的。病人对于自己的身体状态是有能力进行自我检查的,尽管这种自觉不一定是非常全面、准确的,但是人一睁眼就知道自己是否健康,是否需要寻求医学的帮助。如果病人感觉到头晕、心悸、乏力、恶心、气短等等不良感觉,这就是一种自觉能力,然后再经过判断,形成概念,运用一定的语言形式,表述出来形成主诉,这个主诉大多不是关于病灶的描述,而是对于人体健康状态的整体描述。* a. T" h; p. K5 C& c
2 s0 J+ K4 b1 s2 s6 g' n6 j1 Z中医学善于观察、总结,有一套可以接收患者表述证候的理论体系,一边接收,一边辨别,然后进行归纳,提炼,概括,通过推理形成概念、判断,然后根据中医的理法方药理论原则,出具相应的治疗方法。这个过程就叫做辨证论治。9 }# P/ ?: K5 N% G* I9 ~, e
) F# H; b9 W8 a
中医所依据的东西,只有人体能够提供,不仅是机器办不到,而且灵长类的猿猴也没有这种技能。6 G# U, y' F/ b) B7 k" i; K
8 H' R- v+ ^0 u" H
“自识”是“识他”的基础,如果我们不承认人体可以了解自我,我们还能够相信人类可以了解世界吗?" F2 W; U! b8 _% f4 @8 S; {/ i' _
! }; ]6 y! }+ E8 M0 k
过去有一个错误的提法,叫做“四诊客观化研究”,这是一个原则错误。四诊收集到的都是客观的“实在”,而不是医生主观臆造的。只不过有可能在精确度上,人的感官与机器有所差别,但绝对不是主观与客观的差别。病人的主观感觉,就是医生的客观依据。中医从病人感觉出发,就是从客观出发,因此,中医的研究方法是可行的,结论也是依据客观事物做出来的,是可靠的。只不过中医的表述,在概念上达到的是寒热虚实的清晰,而不是物理化学的清晰。( @9 o* x! v8 n0 T/ ?
. C2 e( u# d. z: ]& B2 l
也就是说,中医笔下的山水,是抒情写意的山水,而西医笔下的山水,大多是物质结构的山水。( K e& l6 ~, x! `: Z
, Z; D1 ^2 R4 K5 s6 U' n) g ~
研究“表面”就是研究“整体” + ?5 E6 g# T; b $ @+ L' `; x$ D* i* s& _. E西医采取打开人体,一步一步深入研究结构,在结构的基础上探索人体功能,是一个逐渐深入微观领域的过程,可以说收获颇多,似乎远远超越了中医对于人体的认识。8 l1 @6 a3 A: o! k
: J. x# }4 _/ Z x但是,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在细胞层面上,不同器官、组织还有明显的区别。当深入到细胞内的时候,就出现了与“以结构求功能”方法愿望相反的结果,所有的细胞核都含有同样的基因,不同细胞之间的区别不见了,不同细胞只是细胞整体功能的一个分工,而不是不同细胞的基因结构不同。也就是说,不同细胞所以功能不同,是因为基因调空过程之中,某些基因经常处于工作状态,而大部分基因并不工作。; B+ j' @/ H9 j* @
8 R6 s7 s2 W/ q% @* N细胞基因的这个特点,充分说明了生命是整体生成的,而不是分步合成的,不是局部决定整体,而是局部可以影响整体。局部的特征,在整体上不一定有所表现,而整体特征是整个生命体外在的表征,是整合了各不同层面的微观变化之后所表露出来的状态。 7 L( X' ~# O/ A; x/ N v d' Q + r4 _4 ]' P h) F5 }2 Z中医学着重研究整体所表现的证候,不是肤浅的东西,而是动态地反映着整个代谢的状态。比如,我们到市场上去买东西,挑的、看的都是物体的表面,但是你买的都是整个物体,而不是单买一个皮回来。苹果、桃、梨、西红柿的外表不一样,也就说明它们的整体不一样,而不是仅仅外表不一样。9 \/ D; R7 \. o& p0 M; f) g
& p) G$ e1 g- k2 i
中医学认为“有诸内,必形诸外”,也就是“有诸外,必根诸内”,是表里如一的关系。研究人体表面表现出来的证候,就是研究整个生命的健康状态。 & O5 ?* U) D4 C9 k. f ( d, l7 l% \+ Y0 @+ P, n; i状态疾病观超越了形态疾病观. u$ I/ F8 h+ X! Y0 c g" k
) L5 j' ^& o/ n* t# e西医重视病理解剖,发现了许多中医历史上不曾发现的病灶,实现了中医所追求的“尽见五脏证结”的美好理想。但是,随着微观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病灶不是疾病过程最微观的原因,病灶的出现需要经历或长或短的一个时期,需要微观分子变化的积累,才可以产生病灶。也就是说,病灶的形成是因为复杂微观变化形成的结果,病灶不是始动因素。+ S$ \1 h4 L( H- a+ N; L/ `8 C$ F
, l% `) W( J& Y
因此,西医内科学治疗病灶,必须抛开病灶的具体形态,再进一步针对分子靶点。比如治疗冠心病,就要使用降血脂的药物,或者使用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等等,必须针对分子靶点,而不能笼统地说治疗冠心病。7 S Y; Q0 ~$ {6 [4 U
1 v/ r' a3 E* F/ J* l; A/ V
中医治疗虽然使用的是草根树皮,但是人体吸收的时候已经变成了分子水平的药物,而不再是草根树皮了。只不过西药是一个一个的化学物质,它们分别被研究出来,也分别研究了其体内代谢过程。但是,因为病情复杂,单一化学药品不能解决全部问题,或者一个患者同时具有不同的疾病,单一化学药品顾此失彼,必须联合用药。但是,联合用药就没有数据了,它们之间的互相影响就不清晰了。定性定量的研究方法,在实际的复杂病情面前就会失灵。' Y# O" J/ ] ]) _9 m/ I0 O t
9 U* X) @9 ^5 V1 w
中药的化学成分十分复杂,种类多,几乎是“军团级数量”的大部队,而且其组成成分因为“辨证论治”的灵活性,随时都会有化学组成的成分变化;即使是一个固定的处方,也会因为产地不同、抓药的时候分配不均,或是煎煮的火候不一样,或者是药物炮制的方法不同,而发生比较大的变化,好象混乱而模糊不清。& B% V( w' e8 c# q" n+ ](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