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s8 }9 P8 I8 n& V比如,“气一元论”可以解释为中医的“构成论”,万物皆由气构成,“气聚则生,气散则亡”。而且,气可以分布在不同的部位,具有不同的作用,比如营气、卫气、宗气、脉气、脏腑之气、阴气、阳气;还可以用它描述整体的形与气的关系、血与气的关系、神与气的关系等等,灵活运用出神入化。 : m8 ~# Y! T0 H: [# L. K5 T* J/ j ) x# e, K0 |9 `' H0 o“阴阳二元平衡论”,主要阐述人体生理病理过程之中,阴与阳之间的平衡、转化、制约的关系。一阴一阳的学说,在中医学里演化为三阴三阳,使阴阳之间质的差别,演化为三阴三阳质量与数量差别的统一体,从而发展了阴阳学说。 & S. p) ]7 a- M/ f 4 [5 P% ~, f" V. e1 O2 ~( `“五行多元和谐论”,五行学说不是构成论,与西方的“四元素学说”不同。四元素学说认为万物皆由四元素组成,五行学说虽然也可以粗略地说万物皆由五元素组成,但是,五行学说突出的是“行”而不是“五”,“行”就是动态、变化。五行学说的核心是“生克制化”,也就是五个元素构成的世界,万物之间是互相制约的、互相滋生帮助的,有生我者的“母”,也有我生的“子”,有克我的“所不胜”,也有我克的“所胜”,这种生克制化是动态变化、永不停留的。因此说,五行学说是一个关系模型,四元素学说是一个构成模型,五行强调的是变化、是和谐、是平衡;四元素则没有这些功能,它只是静态地说出世界由物质构成。因此,当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列出各种元素之后,四元素学说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而五行学说所建立的五元素关系模型,依然有着巨大的魅力。" n/ R( h% y, B t: U
2 F9 Z( H0 i" m7 ?0 |! I
由此可见,中医靠着中华文化的多元哲学思想,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尤其是五脏六腑与天地四时相联系的理论体系,因为其参照系是日月星辰的运动变化,因此说只有“天地合,四时灭”,中医的理论才会失灵。 6 ?/ r5 }' a' J3 H 7 _. h* o }, i r7 r中医理论的特征,就象中华山水一样,自《山海经》以来,中华的山水就不再是纯自然景观了,而是容入了人文精神。三山五岳既是自然风光,也是文化景观。中医学既有自然科学的属性,也有社会科学的要素,已经容为一体、密不可分。6 R0 x, S- L/ b. \8 c6 h( ^2 l
% e. J9 g( V9 i& y# u
中医依据“自识”来“识他”7 d/ @4 D9 r3 E
& l, C h" a6 I: n0 U0 @6 R
西医学在起源的时候,希波克拉底就注重结构与功能,他在《古代医学论》里说:“我们必须坚信,每一种病症都是由一种特殊的东西引起,当这种东西转化为其他结合物时,病症便消失了。”“我们必须知道,疼痛是什么,为什么会疼痛,以及人体的何种构成受到损伤。”“我希望,这种精确的真相在一切举例中显示出来。”“我认为,了解什么病是因功能而生,什么病是因结构而生,也是必要的。我所说的‘功能’大致是指体液的强度和力度,而‘结构’是指人体内待发现的形态,其中有空的、凹的、渐宽的、渐窄的,有的是膨隆的,有的是圆而硬的,有的是宽而悬吊的,有的是平展的,有的是长的,有质地紧密的,有质地松散而多肉的,有似海面多孔的。那么,哪一种结构最有利于从人体其他部位吸取体液并吸住它们呢?是中空而膨大的、圆而硬的,还是渐渐凹陷的?我主张最适宜的构造是宽广、中空而且渐细的。人们应该知道这一完全不封闭的东西能看到。 ” - s9 F, Z: L1 {0 B, y! |, W Y+ s# O0 O2 |% N
从上述引文之中,我们不难看到希波克拉底是很重视结构问题的,为将来的生理病理解剖研究奠定了基础,与此后盖伦(Calen公元129-199年)写作《论解剖过程》、《论身体各部器官功能》两书,在人体解剖的基础上研究生理功能,在方法论上是完全一致的;与此后在文艺复兴时期崛起的实证医学,也是一脉相承的。 3 x" @1 X/ I+ Y9 J ; ?$ o* T2 W' m9 S7 N& o由于时代的限制,技术方法的制约,希波克拉底和盖伦都进行了大胆的猜测,当然,其中的错误也是随处可见,现在看来已经粗疏不堪,必须予以废除。0 v: t$ \3 e1 n( E7 a
; S& V% w+ @* Q# A# O/ Y" `中医学是在另一条道路上前进的,尽管中医的脏腑描述“实有其物”,但是,中医学并不说肝的硬度,肺有几叶,心有几孔,肾有何细部结构,而是说“五脏藏精气,故满而不能实;六腑传化物,故实而不能满”。只说肝的阴液虚少了将会影响谁?肾的阳气虚了,将会影响什么?肺、脾、肾在水液代谢过程之中应该如何协作,心、肝、脾在血液循行的过程之中各自应当发挥什么作用,脾胃大小肠如何配合才能运化水谷,五脏的精气怎样充实五官才能发挥作用,讲的都是脏腑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结构派生功能。 2 ^( a) n3 q1 T( w: r) Q8 {: f" ~& m( z( }8 V
那么,中医如何了解人体的健康状态呢?首先,中医依靠人体的自我认识功能,中医称之为“病为本,医为标”,病人是主体,医生是辅助性质的。病人对于自己的身体状态是有能力进行自我检查的,尽管这种自觉不一定是非常全面、准确的,但是人一睁眼就知道自己是否健康,是否需要寻求医学的帮助。如果病人感觉到头晕、心悸、乏力、恶心、气短等等不良感觉,这就是一种自觉能力,然后再经过判断,形成概念,运用一定的语言形式,表述出来形成主诉,这个主诉大多不是关于病灶的描述,而是对于人体健康状态的整体描述。4 N4 M4 f1 _* p
( k( a8 i& N8 t1 Z6 D
中医学善于观察、总结,有一套可以接收患者表述证候的理论体系,一边接收,一边辨别,然后进行归纳,提炼,概括,通过推理形成概念、判断,然后根据中医的理法方药理论原则,出具相应的治疗方法。这个过程就叫做辨证论治。 # k, v& z* J+ J; S G- q8 k- s* n! V% Z$ b
中医所依据的东西,只有人体能够提供,不仅是机器办不到,而且灵长类的猿猴也没有这种技能。2 t w. \& X9 ^+ C: t( `3 ^0 c
) j" ]% I7 V3 v* d& i
“自识”是“识他”的基础,如果我们不承认人体可以了解自我,我们还能够相信人类可以了解世界吗? ! d- D8 }/ r" v2 C. T; U % C2 C7 F% G4 {( W c过去有一个错误的提法,叫做“四诊客观化研究”,这是一个原则错误。四诊收集到的都是客观的“实在”,而不是医生主观臆造的。只不过有可能在精确度上,人的感官与机器有所差别,但绝对不是主观与客观的差别。病人的主观感觉,就是医生的客观依据。中医从病人感觉出发,就是从客观出发,因此,中医的研究方法是可行的,结论也是依据客观事物做出来的,是可靠的。只不过中医的表述,在概念上达到的是寒热虚实的清晰,而不是物理化学的清晰。 1 Z8 L+ v! N; d# K* N. W% d; t' W( q, D7 L S" {4 K' e# [
也就是说,中医笔下的山水,是抒情写意的山水,而西医笔下的山水,大多是物质结构的山水。; p; i1 U$ k, z" m$ W" H
( U! ~: y% M5 c研究“表面”就是研究“整体”! W `6 _/ {, L, E1 P
& I. N% a( ^% r# x3 b' n
西医采取打开人体,一步一步深入研究结构,在结构的基础上探索人体功能,是一个逐渐深入微观领域的过程,可以说收获颇多,似乎远远超越了中医对于人体的认识。/ X8 ^% _& `- x0 u
+ N$ _ ?6 {: |但是,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在细胞层面上,不同器官、组织还有明显的区别。当深入到细胞内的时候,就出现了与“以结构求功能”方法愿望相反的结果,所有的细胞核都含有同样的基因,不同细胞之间的区别不见了,不同细胞只是细胞整体功能的一个分工,而不是不同细胞的基因结构不同。也就是说,不同细胞所以功能不同,是因为基因调空过程之中,某些基因经常处于工作状态,而大部分基因并不工作。 * @' r9 T1 R O/ u6 Q' } + O4 g. P; s" _7 w6 m7 A细胞基因的这个特点,充分说明了生命是整体生成的,而不是分步合成的,不是局部决定整体,而是局部可以影响整体。局部的特征,在整体上不一定有所表现,而整体特征是整个生命体外在的表征,是整合了各不同层面的微观变化之后所表露出来的状态。! S* T7 s. N7 M; K- b1 F+ W+ E8 k
3 [' N( e2 y0 H) u
中医学着重研究整体所表现的证候,不是肤浅的东西,而是动态地反映着整个代谢的状态。比如,我们到市场上去买东西,挑的、看的都是物体的表面,但是你买的都是整个物体,而不是单买一个皮回来。苹果、桃、梨、西红柿的外表不一样,也就说明它们的整体不一样,而不是仅仅外表不一样。. I# f1 ^1 R, g1 k
/ X/ J" z1 a' o: X7 J中医学认为“有诸内,必形诸外”,也就是“有诸外,必根诸内”,是表里如一的关系。研究人体表面表现出来的证候,就是研究整个生命的健康状态。 " {- f, s9 j, S" ]3 ?9 Q2 U$ U8 \7 d# C9 X, J2 D9 |# a
状态疾病观超越了形态疾病观5 F, \" M' p7 d1 r m* N/ b
$ p# o5 H, Z* {. v: n
西医重视病理解剖,发现了许多中医历史上不曾发现的病灶,实现了中医所追求的“尽见五脏证结”的美好理想。但是,随着微观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病灶不是疾病过程最微观的原因,病灶的出现需要经历或长或短的一个时期,需要微观分子变化的积累,才可以产生病灶。也就是说,病灶的形成是因为复杂微观变化形成的结果,病灶不是始动因素。' {2 F' u, k!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