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檢舉)
分享
新浪微博
QQ空间
人人网
腾讯微博
Facebook
Google+
Plurk
Twitter
Line
標題:
百度百科:气化
[打印本頁]
作者:
北丰
時間:
2018-8-28 09:56
標題:
百度百科:气化
百度百科
' Z( m( R& T( n$ x. P
9 O2 [/ Q5 _% N, x: T0 H
气化 [qì huà]
8 }( d+ G/ `# S8 j
- V1 ^3 J L' P" a& Y
科普中国
6 O0 ^- j! W6 {9 _* R; \1 M
本词条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提供内容
' ]8 ?9 \8 {, j
贡献者杨明会详情
( D2 r% E. \7 P* G
气化即气的运行变化,哲学上的气化是指气的运动变化,泛指自然界一切物质的变化,人体的气化是指体内气体的运动变化,气化功能失常则会引发疾病。
7 r- L& j5 g; [/ ?* W: G
中文名
/ R, U4 j; r5 `, P
气化
) \1 Q1 S/ w5 h9 L) i
类别
- t& [8 D& m* M$ A7 L! T9 Y
中医基础术语
; o9 R9 C9 l& J, w7 [0 j
出处
, N1 W) h- x, [4 Q2 `
《黄帝内经》
( e( N3 \) Y- d4 m; T6 L
概念
* Q+ j% c' A* z* R' @; M) \
气的运行变化
2 O2 v6 l1 E M; f
解读
1 z) a, F: ]) Q/ k# P6 Y, v
气化泛指人体各脏腑器官的气化活动,其中较多用以表示三焦输布水液及肾与膀胱的泌尿功能。《素问·灵兰秘典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也指自然六气的变化。《素问·气交变大论》:“各从其气化也。”
5 S, w% Q) F8 T8 A. D+ ^4 p: g
中医理论为天人相应的理论,自从《内经》构建其基本理论以来,后世不断发展补充。在晚期汇入《内经》的“七篇大论”中,气化概念更为宽泛,认为宇宙万物“各从其气化也”。气化为一切自然现象的根本特征,自然界中六气有气化现象,人体内也有气化,对于人体内脏腑器官的气化而言,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气化。诸如体内精微物质的化生及输布,精微物质之间、精微物质与能量之间的互相转化,以及废物的排泄等等都属气化。在中医学中,气化实际上是指由人体之气的运动而引起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与能量的新陈代谢过程,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之一,与古代哲学中气化是指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概念有别。
! W i' C) A' ?: g
中医应用
& J Y6 t7 v0 a8 b
1、气化的形式
3 h+ O6 I# n( f& L4 g( j
实际上,气化就是体内物质新陈代谢的过程,是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的过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精化为气”等等,就是气化过程的简要概括。因此,体内精气血津液各自的代谢及其相互转化,是气化的基本形式。如精的生成,包括先天之精的充盛和后天水谷之精的化生;精化为气,包括先天之精化生元气和后天之精化生谷气,以及谷气分化为营卫二气;精化为髓,髓充骨而消耗或汇脑而化神;精与血同源互化;津液与血同源互化;血的化生与其化气生神;津液的化生与其化汗化尿;气的生成与代谢,包括化为能量、热量以及生血、化精、化神,并分化为脏腑之气和经气;如此等等,皆属气化的具体体现。气化过程的激发和维系,离不开脏腑的功能。气化过程的有序进行,是脏腑生理活动相互协调的结果。
/ |: i+ \+ s) } S2 w9 P
2、气机和气化的关系
5 j* C& @3 _( I' c
气的运动具有普遍性,生命活动是在气的不断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因此气的运动是产生气化过程的根本。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以及气的阴阳双方之间相互作用,是气化过程发生和赖以进行的前提与条件。气是运行不息的,气化过程也自然是始终存在的。从另一方面说,气化过程中寓有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气的各种运动形式正是从气化过程中而得以体现出来的。《素问·天元纪大论》说:“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突出说明气的运动及气化过程是密切相联的。气的运动及其所维持的气化过程永恒存在,分之为二,合之为一,不可间断,存在于生命过程的始终。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维系了体内新陈代谢的协调稳定和生命过程的有序发展,气的运动及其气化过程的停止就意味着生命活动的终结。
0 o7 ?) U( g/ o- J
3、气化理论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4 ?4 _3 Y) j/ p5 f' J; d+ T$ M
(1)解释机体的生理功能
: g( d$ X) P; K2 R% K
气化,决定了机体生长各阶段的生理特征。如生命之初,气化尚处于“稚阴未充”,“稚阳未长”的不平衡初级阶段,但阳化与阴化过程十分活跃,机体表现出生机蓬勃,形体和功能都迅速壮大;随后阴化与阳化进入相对平衡的鼎盛时期,机体表现出身强力壮,脏腑功能健全,并能以繁殖后代为特征;进而机体气化出现紊乱和不协调的衰退过程,表现为形体衰弱,精血枯槁,功能低微,直至机体气化停止,神机化灭,生命消灭,即所谓“气散为死”。
0 L7 K) c7 H3 T/ k3 R' J. h: p: W5 B
(2)阐述机体的病理变化
$ }& g% _. G3 i! j) e5 \
在气化过程中由于阳化与阴化的太过与不及和气机升降出入的异常而导致机体的病变。阳化太过,处于机能亢进的病态表现,而出现热证;阳化不及,表现为功能低下,呈现出气弱不用,脏腑功能衰弱的病理变化,能量化生减弱,不能提供足够的热能来维持生理需要,表现出寒证。阴化太过则精微物质化生太过,表现为形体肥胖,精血外溢,水饮内停等病理反映;阴化不及则精微物质化生不足,表现为形体消瘦,精血亏少,津亏液燥等病理现象。若胃气上逆则恶心、呕吐;脾气下陷则成腹泻、脱肛;气机内滞,则气郁胁胀,嗳气不舒;气机外散,则自汗、盗汗或脱汗。
6 r$ D6 u/ R. p, f: i/ O0 \3 f
(3)治疗原则与方法
3 D3 g1 Y! d C. {
调整阴阳即针对机体阴化与阳化的太过或不及而设。阳化太过,治宜清之;不足则治宜补之、温之;阴化太过,治宜消之,不足则治宜润之、补之,气亢于上者抑而降之,陷于下者升而举之;散于外者敛而固之;结于内者疏而散之。故临床上以温寒、清热、补虚、消实、升举、降下、收固和疏散法为气化八大疗法。
7 c7 \) O8 D$ T; }
4、气化病及其辨证论治
$ ]9 U0 g( j: z2 B( Z6 v: m
中医学从以气为本的人体观发展到以气化为生命力,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是以气化正常为生理,气化异常为病理。《素问·五常政大论》指出:自然界与人的气化都是“化不可代,时不可违”,气化有自己的规律,时序有自己的节奏,不能代替,不能违背,应该“无代化,无违时,必养必和,待其来复”。《内经》以此建立了气化论疾病观,其论病和养生,都要“各从其气化也。”
2 V4 P6 Y% f9 [0 U- f
按气化论疾病观,气化过度或气化不足,精、气、神转化障碍、升降出入紊乱都可导致疾病,堪称“百病生于气也”(《素问·举痛论》),《素问·经脉别论》说:“生病起于过用”,人体如此,自然界也如是。例如人体五志过激则有七情之变,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六气气化太过则为六淫。人体气化不足,在气化中枢的脾胃,则是脾胃虚弱或中气不足,脾胃虚弱用仲景建中法的小建中汤,中气不足用东垣补中益气法的补中益气汤。气化不足如发生在蕴生原气的基地命门,则为命火衰,治当温补命火,填精益肾,在补阴的基础上,略加温阳之品,开启发机,使少火生气。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胡桃》项下,论及了胡桃(核桃仁)能“益命门,利三焦”,明代命门学派的医家已经归纳出补益命门的一类药,如胡桃、鹿茸、紫河车等。
: C/ p( M" k3 f3 i
饮食代谢异常之病多属气化之为病,例如消渴主要是气化能力低下而导致多食。癃闭、关格等病证,皆系三焦气化失常所致。精气神三者的转化障碍,常引起虚证和情志病。例如因脾虚气化功能低下,不能化精,可发生肾虚精亏。因气化功能低下,不能化水湿而生痰,可发生郁证和癫狂等。
/ J* b& f4 L$ R1 O2 G( e
[1][2][3][4]
6 O# D+ `$ w+ a+ G/ }6 [1 {) x( M Z
参考资料
# y1 K0 G) W' ?& _, I( \" |
[1] 李经纬、余瀛鳌、蔡景峰、张志斌、区永欣、邓铁涛、欧明.《中医大辞典》.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年
$ \! h i# n' I3 m3 C9 N' S" T7 f& M
[2] 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
$ H& Z- m, D7 A# t* V: l9 O9 S
[3] 孟庆云,论气化学说,中医杂志,2007年5月,第48卷,第5期
" k( e" [- ]! e8 [; N# o1 x
# U$ f# t" K3 X2 _
https://m.baidu.com/sf_bk/item/% ... 8610258179941457874
歡迎光臨 中医现代化论坛 (http://zyxdh.66rt.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