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路志正:九论制约中医药发展的关键问题3 ?8 N3 @$ t7 W, c' B$ _
梧桐山中医学堂 深圳梧桐山国医私塾教育
% d8 T( O( ^7 p; U. q! C; C- o/ t3 a# ^8 D6 n V
路志正(1920年~),字子端,号行健,河北藁城人,著名中医药临床学家,首批获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师承博士后导师。
6 p; @; l9 z! T4 m9 |. U, Y
% f6 ~! F4 M& n2 U0 B' m行医70余载,德高术精,救人无数,广获赞誉。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被授予首届“国医大师”和“首都国医名师”荣誉称号。2005、2011、2017年曾分获中央保健“先进个人”、“特殊贡献”、“优秀专家”奖。
: h d/ K& i* Z9 \
2 B4 g% Q+ ]) l1 a4 a% J6 G中医药学渊源流长,有数千年的发展史,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在科技大发展的今天,仍然发挥着其他医学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融生命、天文、地理、物候、社会、心理等学科为一体,以生命为对象,用辩证的、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疾病,其“天人合一”、“形神统一”的整体观念,三因制宜等思想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有些认识已被现代科学所证实,与现代医学模式相符合。中医药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困惑。$ A) `( a" J" U1 X6 x
# X3 k: ]$ z. b- n8 }: \4 }
本文系路老于2007年所作,路老针对当时中医药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句句其中要害,发人深省。今日重读这些文字,对目前中医药临床、教学科研仍具有较高的启发价值。( I8 \6 v6 H$ J3 q/ d; c
% M8 E% T0 l0 R9 W
一、中医药政策方面$ D2 j: M: r: n! @! j
; O" j% P( R ]% A! u9 _0 _目前比较乐观的是,国家有宪法的保证,有中央和地方各级领导人的重视,国家在“十一五”期间将加大中医药科技投入,提出名医、名科、名院的战略思想,将中医药产业作为我国战略产业发展等相关政策,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历史上国家长期对中医药事业的重视和投入不够,使这些政策不能很快改变中医所面临的多方面的问题,仍有许多不能令人满意之处。, j: B$ m+ j' n
* y# D" x+ b! i: ~' m
许多地市级以下中医院面临生存或发展的困难,除了中医自身的问题以外,一些政策滞后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如中医治病方法素以简、便、验、廉著称,且临床效果显著,在某些疾病的治疗上疗效优于西医,但在目前的医疗收费、医保等政策上,却没有体现出与西医等同的劳动价值。
& {/ ]- e/ h* f- r
# H$ N8 d8 G3 I7 K7 ^/ S又如中医与西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医疗体系,各自用不同的医学理论指导临床,可对所出现的医疗纠纷,却用西医的理论来衡量中医的治疗有无失误,这显然是不公平的。
: I6 |' b, {$ A: L' G% n/ f. B0 b+ H5 k9 t/ a& a
在传染病的防治领域中医药难以介入(如中医院不能有性病门诊、不能设肝炎病区等),在职业病、地方病防治中中医药也被排除在外,原因是受相关法律的约束,诸如此类还有甚多。
; W! T0 G% E- F1 \
4 G. |$ o" ?) X' S3 n) d7 r' S$ b* N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应针对中医特点,在医疗收费、医保、医疗范围、医疗事故鉴定等方面,在包括财政、行政管理等体制上,制定有利于中医药发展的政策,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协调处理好市场机制运行和政府有限调控的关系,为广大患者提供更优质的中医药服务。, d3 m* e! G- X0 z e9 O
4 n$ U7 @7 n) N2 `8 ^
二、中医药研究方法的问题3 X5 }( E. D" I5 a# G% H& h
8 c# `7 m9 s& g- T; L2 U! S
中医药几千年的发展史,以及中医药对中华民族繁衍所做出的贡献,足以证明中医学的科学性。
S: I1 u, c0 x, a1 ?, z+ k" E
9 O" E9 B! g8 g' l/ m中医有着自己一整套理论体系和独特的治疗方法,实践也早已证明它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可多年来普遍用现代医学研究中医药,如用西医理论证明中医的疗效,用西医植物药学方法来证实中药的有效性等,这实际上是否定了中医理论,否定了中药应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的大原则。
* N. z, y' n0 S+ i3 Z. g' E+ ?( h2 s5 j; L9 T
这样经年月累的研究,未见中医药有创新性、突破性的发展,使中医药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局限,使中医所治的优势病种越来越少,使患者对中医的信任度越来越下降,使有些中医人对自己都产生了怀疑,从而不相信中医,不使用中医药,或者用西医药理学来指导中药治疗(如西医说冠状动脉硬化与炎性因子有关,有人不管所辨何证,就在所开的处方中加上银花等具有抗菌作用的药物)。9 z( C+ ]4 d: z
; H0 B4 @9 D8 d3 P, o
诸如此类,大量的事实证明,这条路是行不通的,这种研究方法与中医自身的理论体系及规律相违背。
& H5 p* Q! ?' b: |! [5 o3 k- r5 ?
: j+ F- w' ?) _, g8 ` A! Z建议:应充分考虑中医自身特点,注重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在不脱离中医理论的大前题下研究中医药,这样才有利于中医药学的继承和创新,才有可能加快中医药学的发展。& K( o" p! {6 \/ T- ]; Z- I
+ q2 T3 G$ m9 Z+ `8 i. i8 T三、基层中医院的问题# O& e# J$ S+ P
" a" j' L( V. |5 a( ]/ e& }目前,对中医药工作的资金投入不足已得到国家的认同,尤其是对地市级以下的基层中医院资金投入不足更是突出的问题,这是长期制约基层中医院发展的大问题,应当认识到没有基层就没有高层。
' o! I: t# e" f( G' `/ D0 X/ y# C
0 m( N2 i) Q$ x建议:国家应加大对基层中医院资金投入,各地区政府也应列出专项资金增加对现有中医院的财政补贴,重点扶植地市级中医院,对所需大型设备和人才的培养给予资金支持,并对资金的使用加强监督和管理,防止层层截留,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地市级中医院,并以此为基地再进一步扶植县以下中医院,为中医事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R: l4 P4 N2 [) S+ F
9 k# ]4 ]- \7 N `% ]
四、中医劳动价值的问题4 J5 F& P) B+ H2 o1 X+ F+ M
! D( [$ e) S# g! w4 A* r3 W
中医的劳动价值偏低已是不争的事实,如针灸、艾灸、推拿等报酬较低,无法体现中医的劳动价值,为什么中医不能得到与西医等同的劳动报酬?这样就极大限制了中医特色和优势的发挥,使许多中医医院为了生存不得不大量购置医疗设备,开展各项现代化检查,在追求经济效益同时而忽略了中医特色的发展。& _1 K: @+ y3 p6 R/ e
7 e% y0 j9 C! I5 I9 S! D
建议:应合理调整中医服务项目价格,以充分体现中医药劳动和技术服务所应得的价值。
" v5 j& O, t7 \0 J& t/ k
. ] {- R2 |6 K五、后继人才的问题: N8 _2 H2 z! h v& ?$ q; }) x
2 x. w; l a5 b1 A; ~
任何一个学科的发展,人才的培养都是首要问题,中医药学也是如此。目前,全国各大学每年都培养出大量的“中医”,可其中有多少是合格的中医?有多少真正从事中医工作?有多少有坚定的中医专业思想?有多少在认真苦读中医的书籍呢?就是目前已从事中医工作的年轻人员中,有多少能用扎实的中医基本功治疗疾病?中医西化、人才流失相当严重。
; ]# @5 c, O2 N2 h# C1 O: c) u
2 ~5 m( ?9 {( p3 v' L有人说:“中医的根本问题是中医人自身的问题”,非常正确。中医硕士、博士到临床上不会用中医看病,已不是个别的现象。客观事实证明,在如今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培养一名合格的、高水平的中医人才,要比培养一名相当的西医人才更难,它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支持,需应有一个较好的待遇。/ c# }: @: b0 r9 D: K6 H G
( t# U; m' a4 T! N) ~
建议:首先,要增强中医自身的忧患意识,呼唤中医药人员共同奋发图强的观念,树立自重、自强、自信、自立的思想,同时希望政府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并将学历教育和师承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鼓励更多的年青中医自觉地去努力继承、读书、钻研、思考,才能真正使中医后继有人。- J4 m3 j% B- _* p! C( ?
7 q+ S m. ~* q" l! |: c/ T六、老中医经验继承的问题" l+ p0 j$ T' Q8 {9 j I) g" O Z
$ j% S5 f& `! ]9 E F" A6 [老中医的医疗经验不仅是中医的宝贵财富,更是国家的宝贵财富,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宝贵的财富也在流失,而且是不可能再找回的财富。近年国家已意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拿出了一定的经费,组织了一批年轻中医跟师学习,以期继承这些宝贵的医疗经验,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工作远远不够。各地区除国家级名中医外,还有一大批不亚于国家级名医的老中医,这些人年事已高,都有丰富的中医临床经验,也是非常宝贵的,也需要有人去继承和整理,把它保留下来为民服务。9 j9 g- u3 o- [ |! J* W
2 X0 _ o9 X) Z! \' O& u建议:应该制订相应的政策或规定,国家和各地政府拿出一定的资金,投入到这项工作中去,使这些宝贵的财富不致丢失。; c) s: j, ]1 p' T6 n
8 V( y( P/ S0 m2 Y3 ~' R& ]
七、中药的问题
9 ]: e1 M" j; w( x
4 ]* g8 B* Z) m O2 ^2 [2 }1 |中医与中药相互共存,两者相依为命、不可偏废,但中药问题是长期困扰中医发展的突出问题之一。虽然已喊了多少年的“重视”、“解决”,但至今仍没有彻底改变,假药、次药、劣质药、替代品等,大量充斥着市场(尤其是在基层),不要说疗效,要在市场上配齐一副真正的地道中药材处方,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中医没有中药,就像战士没有枪一样,谈何发展! 谈何进步!" j) Q5 I" L& P9 ]
. O: n) Y( s5 F7 ^! N: H( c# N/ G) H( ?建议:应加大对中药的重视程度,制定相关政策,从选种、选地、栽培、管理、炮制加工及销售等多环节,进行规范化管理,加强监管机制,保证确实可信的药源、基本统一的市场价格,使老百姓能吃上真正的中药,享受真正中医的服务;同时,不能用外行管内行,中药应由中医来管,才能使中药符合中医的特色,才能有利于中医事业的发展。' G `5 v/ Y9 N9 O1 ~1 X9 N9 ~
4 S" E% [! ^4 P! v( g2 x
八、中药制剂的问题
( p3 O; Y- C( o& N( f; I4 m% O) k; _2 p/ i: B* A
目前,对中医院院内中药制剂的管理套用西药新药审批的办法,要进行药效、药理、临床等研究,耗费大量资金,且周期时间长,不利于中医院的专科的建设,不利于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传承,也不利中药新药的开发,更不利于临床的中医治疗。
0 d) y4 F% m z4 m6 a/ \/ u
4 d# j7 D3 Y0 |建议:应简化中医院内部中药制剂审批办法,使其符合中医特色和中医药规律,将内部制剂审批权归属于各省中医药管理部门。另外,应在可能的条件下扩大有效制剂使用范围,如在本地区中医院内可以相互调剂使用。' q( y/ ^8 V7 C0 S+ U# I i
% W v- j9 W6 X' [
九、西医滥用中药的问题
$ j2 J- i9 |$ @( v: h+ q" B
- T6 F! K; q+ p8 Q/ Y) P& o应当承认虽然中医发展受到了多方面的制约,而中药产业却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市场上中成药品种甚多,不仅中医用而且西医也用,西医用量要远远大于中医。应当说明的是中成药也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制的,每种药都有不同的中医适应证候,运用时也应做到辨证施药,而多数西医人员不懂中医,用药时只对病不对证,临床滥用现象严重,如虚证用攻下,实证用滋补,寒证用清热,热证用温阳等等,这一方面会加重患者的痛苦、浪费药源,另一方面临床治疗无效,还会增加西医人员对中医认识的偏见。) \& k6 F7 |6 @) J
* w P3 @* s0 S% |) L建议:加强西医人员对中医基础知识的培训,普及中医,防止中药滥用。% b* E+ F! ^7 V3 Q7 g! p B$ a
0 v# K" q b: ?$ J. o1 z) ]#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 ... J3N&wx_header=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