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發帖

傅景华:中华医道——人类文明之千古绝响!

傅景华:中华医道——人类文明之千古绝响!(一)
$ D6 c4 g0 u8 C6 B4 ?, n2015-11-26 22:08阅读:145
; M% L- l1 X/ U0 q: Y纪念中国中医科学院建院六十周年* }+ n! Y5 F$ U8 l& Y3 t% H& u% T
“杰出校友回馈母校系列学术讲座” 2015.6.26
9 X3 W+ Q2 N; x4 f. M* I(分类: 医道论著)) E0 C) x, i0 j& N' w; W  Y% ^
中华医道—人类文明之千古绝响7 t  ~$ t+ O. i# t
傅景华
3 F# t0 z5 G& D都占陶: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4 Q% B# ~0 n2 x8 x8 k- U. h# p今天我们研究生院连续举办杰出校友回馈母校系列学术讲座的第四讲,今天特别邀请到中国中医科学院傅景华老师作为主讲人。傅景华老师是我们中国中医科学院培养的第一届研究生,师从岳美中、方药中、耿鉴庭等名老中医。曾任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情报中心副主任、中医信息研究所副所长、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医古籍出版社副社长、总编辑等。
; J8 m; w+ n- j: P* ?主要研究方向:中华文化、中华医道与中华养生,甲骨文、《老子》、《周易》,中医古籍,以及东西方道科交会、现代科学革命与未来文明等。曾主持编辑、出版中医古籍等1200余种,其成果获国家和有关部门多项奖励。撰著、主编中医著作《中医临床大全》、《黄帝内经素问译注》、《中医新世纪大论战--捍卫中医》等100余部。发表中医和中华文化论文'中华医道与中华文化'、'中华医道与中华本草'、'中华医道的原理及其应用'、'中医治愈癌证的的战略与战术'等200余篇。迄今行医近五十年,具有深厚的理论造诣与丰富的临床经验。' f  \0 ^5 d( G. k8 Y
本讲座以道本学末、空本物末、神本体末、中本华用、中本医和为纲,从甲骨真文到内经真言,从中华文化到人类文明,略述中医八大境域、九大名义、五大语汇、道统纲纪、空时动变、神气数序、机发化变、态势类象、形器基物等,从而展现中华医道--中华文化之大运作,中华民族之大智慧,人类历史之百代辉煌,人类文明之千古绝响。% w% J& U: G* z  R
今年国务院学科评论组发布博士、硕士基本要求里面明确的提到作为中医培养的研究生,首先要领会中国的文化和中医的文化。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你做中医研究才能够归本溯源,才能够把我们中医传承发展的更好,这也是国家层面对我们中医研究生的要求。
! K) L0 s$ i, O" i9 ?9 U今天傅景华老师给我们演讲的题目是“中华医道—人类文明之千古绝响”。
& j+ s1 |+ _% ]1 `傅景华:今天是我离校35年以来,第一次回到母校参加这样的活动。所以对于我们来说,都应该非常感谢研究生院的领导能举办这样的活动。37年前我在农村牧区为农牧民服务,一个偶然的机会学中文的朋友拉我去陪他看研究生招生,发现中国中医研究院第一 次招中医研究生。岳美中、王文鼎、赵锡武、钱伯煊、方药中、任应秋、董建华、刘渡舟等八大导师坐镇;不考外语,考古文;不考教材,考经典,从来没有过的。这是方药中老师的主意,非常感谢方药中老师,为了拯救中医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 j' i; ?( d8 [" {/ E+ o今年是岳美中老师115周年诞辰,方药中老师94周年诞辰,耿鉴庭老师百年诞辰。非常感谢各位老师以及当时的各位领导,他们为我们中医研究生接力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是对中华医道和中华民族以及对全人类的重大贡献。
# D7 m: T) Y1 {4 F6 }佛说世界是因缘的聚合,因缘聚则生,散则灭。今天我们有这个难得的缘分,我想和大家共同感悟一下我们从来没有听到过的,从来没有看到过的,在网络文献上查不到的内容。于是选择了“中华医道--人类文明之千古绝响”,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个题目,是因为如果我们讲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就像一棵大树没有根干,光在枝叶上“创新”,抹的再红也是无根之叶。# @3 E/ o2 s/ p# r; {5 _) W$ I7 N) n
但是如果讲中华医道这样一个大的内容,很可能大家听不懂,听不懂的原因不是说中华医道不好懂,也不是说离我们太远,其实我们天天都生活在道中。就像一个大海里的小鱼问大鱼,你知道大海是什么样吗?大鱼告诉小鱼说,我们永远不知道大海是什么样的,因为我们就生活在大海中。我们天天生活在道中,但是我们并不了解道。
' a! B7 u5 Y+ j# D% s5 [慧律法师说出家人不怕死,就怕不知道怎么活。我们中医不怕苦,就怕不知道中医是干什么的。所以必须要打开一个窗口看一看什么是中医,什么是中华医道,什么是中华文化,什么是自然,什么是生命,什么是社会。我们坐在火车上看到车厢的空间似乎是不动的,但是打开窗户以后,看到车外的空间瞬息万变。但是谁能为我们打开宇宙的窗口?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所以,我们在感悟中华医道的时候,感悟中华文化的时候,就不能用已经学到的知识和成见来理解和检验大道。2 p) R1 d. Q$ _& y: X
净空法师在向李炳南学佛时,李老师提出的三个问题中第一个就是:你以前听到的,看到的,学到的一律都不算数,全部放下行不行?净空法师说行。所以今天我们在感悟中华医道的时候,不能用已知的知识成见来分析理解和套用。就像南隐禅师接待一个想学禅的人时,在杯子里倒了很多水,水满了还在倒,为什么?就是说如果你脑子里装满了过去的东西,就不可能感悟真正的大道。
5 }5 `- z; l; c! U今天的“中华医道——人类文明之千古绝响”分三部分内容,即道本学末、空本物末、中本医和。现在先讲一下前言“甲骨真文”。为什么呢?习近平主席说中医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而中华文明是以文字为标志的,文字的源头就是甲骨文。《老子》是用西周甲骨文写的,《黄帝内经》最晚也是用大篆写的。如果不懂得大篆、金文和甲骨文本义,就不可能懂得《老子》在说什么,《黄帝内经》在说什么。所以,甲骨真文是中华文化之源,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根。$ C7 O5 H3 d# t3 `- O. b
盘庚迁殷,武丁中兴,尊请傅说,启用众真,清静虚空,通悟大道,刻于甲骨,符示自在。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最重要的时期就是盘庚迁殷,武丁中兴。因为武丁在位59年,他能跟普通的民众一起生活,一起劳动。于是在山西一个叫傅的地方,碰到一个叫说的人,最后把他请回来主政。傅说启用大批的真,就是后世所称的真人,就是《黄帝内经》所载“上古有真人”。真把他们感悟到的,即对于自然、社会、生命的通悟刻到甲骨上,这些甲骨文都是自在之符。
中医是医学,医学是科学,科学需要实事求是。

这是中华民族始祖武丁、傅说,这是甲骨文(指PPT图)。这片甲骨的最左上方就是真(傅景华:中华医道——人类文明之千古绝响!(一)X)字,真字上虚下虚中空。就是说任何人都可以成为真,当你能够排除杂念,无我无物,静定虚空,进入虚空境界就是真。: m2 z% j- b- Z& M9 ~
这是刻在兽骨上的甲骨文,这个也是甲骨文。这是甲骨文真字,每个甲骨片上都有一个真字,为什么?每个甲骨片都是一个真或者几个真刻的,他们都把自己刻上,不是为了留名,而是要负责任,要对自己刻的内容承担责任,所以要把真与名都刻上。1 k7 o+ U" K. ?2 s9 b
甲骨文不是用于占卜的象形,而是生命神气对自在之符示。到了帝辛,也就是纣王时把大批的甲骨片埋在地下,武王伐纣的时候没有找到被埋藏的甲骨片。上世纪30年代殷墟甲骨文出土以后,所有的文字学家都认为我们的文字是象形文字。象形实际上主要是指形状。形状就是物体的样子。如果把中华文字解释成物体的样子,说明中华文字是最低最低的。形状对于物体的本质是微乎其微的,如此就使中国文字和西方拼音无法相比。西方有没有文字?没有文字,只有拼音。西方没有词汇,只有拼音链。他们把拼音链进行了人为的定义然后形成概念。如果不定义的话,拼音链是没有意义的。所以他们定义的时候,可以把一个拼音链定到各个不同的级别和层次。
9 |# y0 Y% \8 E! y如果我们把自己的文字贬低到最低层次,那就是说中国文字根本无法和西方拼音相比,所以好多人提出要废除中国文字。甲骨文不是初级文字,而是中华文字之大成,中华文明之大成,人类文明之大成。不是说后来的文字比甲骨文先进,而是说后来的文字越来越末化。人们往往有三个固定的成见,即认为古人比今人落后,小孩不如大人聪明,中国人没有西方人智慧,事实恰恰相反。这真是历史的误会。5 P; {$ ?: ?" \2 y9 I5 Z$ |
在以下的每一个内容中都要涉及甲骨文,讲《黄帝内经》和《老子》都会涉及到甲骨文,所以我会把涉及到的甲骨文示义给大家简单讲一下。
$ Y5 S+ d) s* ^# i+ Y0 S/ k; \纪念中国中医科学院建院六十周年
! Q" C) f: r( s+ x" C“杰出校友回馈母校系列学术讲座” 2015.6.262 g8 M2 _/ t- F- R6 W, A; K+ i: i
(分类: 医道论著)
中医是医学,医学是科学,科学需要实事求是。

TOP

纪念中国中医科学院建院六十周年
! V- G. Q1 J6 Z2 x“杰出校友回馈母校系列学术讲座” 2015.6.26
3 N; w5 C- {7 E2 h8 z  }(分类: 医道论著)1 F' s/ V! E) {) B0 S* l0 f
一、道本学末(德本技末)
5 {) a# a" [) @' [$ V8 J今天讲的道本学末包括八大境域、九大名义、五大语汇。这仅是一些粗浅的内容,其他深层内容只能以后进一步讲解。第一个是八大境域,境即空境,域即时域。过去我用过范畴,后来范畴也不用了。因为现在中医面临最大问题是用西义概念来解释、验证和改造。所以我们力求恢复中华文化和中华医道的本来名义。中华文化和中华医道有八大境域:道、德、术、理、智、思、学、技。即大道、至德、隐术、明理、上智、睿思、微学、末技。
% ]& W7 r7 b  K! n$ S. n" q! j4 U甲文道字,内玄外行。道( )字的外面是行( )字,先看一看外面五行的行。上下左右都是合限符。(甲骨文有八个单符,一百多个复符,共有几万字。如果仅用于占卜的话,吉凶两个字就可以了,为什么用几万字?)合限符上下左右四个,共同形成一个通限,所以五行的行字有通限义。隐通显限,虚通实限,无通有限,化通聚限,神通形限,机通象限……合起来就是本通末限。所以五行是通贯一切的,自在、自然、社会、生命各个方面无限通贯。行有两种发音,行业是以限为主,五行是以通为主。- H) a* a& @  C
道字里面是玄字,左右两个回亘符,内回外亘,左回右亘(古音旋)。回亘乃动变之根本方式。不是物质的运动,而是空时之动变。为什么动变之根本方式是回亘运动?例如,地球围着太阳转,转的时候太阳也在转,所以它只能是回亘运动,是公转。而圜转符(〇)是自转。所以地球自己转一圈,围着太阳又转一圈。电子围着原子转的时候,第一层是两个电子,转的方向是不同的。所有一切动变,根于圜转回亘。双向回亘合起来就是玄。所以马王堆本《老子》载:“玄之,有;玄众,眇之,门。”《老子》讲的道是玄和行组成的,包括一切空时动变之本末。8 z0 H' Y4 m. {5 m' `
玄内行外,玄本行末。道标志从本至末,由末归本。从本至末,由末归本就是道。道标志本末,标志空时,标志动变,标志虚实,标志隐显,标志无有……标志一切。所以,用一个汉字来标志一切就是“道”。从本至末,由末归本,一切都在道中。甲骨文的道不仅是指规律。西方科学研究物质运动规律,如果道仅是指规律,我们的道就是它研究的一个对象,就是说中华文化只是西方研究的一个对象,极大的贬低了我们的中华文化,贬低了我们的祖先和民族的智慧。3 {' [0 _9 Y' ^
这是甲骨 文的学( )字。左右为分限。分而又分,限而又限。中间是与变。即各种各样的相互作用,才有了各种各样的变化。然后对这些各种各样的变化分而又分,限而又限,越分越细,越限越末。所以医学分各种各样的科,如从内科到呼吸科,再到气管炎、肺炎、哮喘科等等越分越细,越分越末。学字示分而又分,限而又限,逐渐趋末。大道标志自然之本、生命之本、社会之本,而学标定自然之末、生命之末、社会之末。, Y; M0 s0 p* Z& Z& _
西医学研究人体结构与功能。在生命过程中,生命空时、生命动变为本,人体结构、人体功能为末。道本学末。道可以包容学,学不能替代道。医道可以包容医学,医学不能取代医道。《黄帝内经》用道字265次,用学字只用了4次。黄帝问雷公“子知医之道乎?”他举了很多学过的东西,黄帝说这是杂学。中医有医道、医德、医术、医理、医智、医思、医学、医技。道本学末,德本技末。大道乃本,哲学为末;大道乃本,科学为末。- ]- c+ V5 T; m9 S1 g; F% J+ [# o
九大名义。中国古代用的是名。所以老子说“道可”后,接着就说“名可”。名示各种局域动变,道标志全部,名标识局域。所以中名有本义、寓义、隐义;末义、喻义、借义;异义、西义、畸义。共符成字,借字为名。名的本义就是甲骨文所展示的本来意义。名还有寓义,在本义的基础上产生了寓义。本义为一,寓义无限。除了寓义以外还有隐义。后世开始用末义,因为从古至今,汉字就是既能标志本,又能标定末。后世用名增加了末义、喻义和借义。近代以来才出现了异义、西义和畸义。西义是译西借中时形成的概念。还有一些在后来形成的概念中,既不是中名的本义、寓义,又不是概念的西义、异义,那就是畸义。
$ V4 @( M2 H- |5 d比方说甲骨文的气( )字,一横示显现,空隐时显,始显终现。三横示上中下各类之显现、各类之动变。而西义概念的气是具体的物质。如果把气解释成人体的功能,则既不是中名之本义,又不是概念的西义,所以叫畸义。
$ m" ^, D) u. V2 L3 a- t& H五大语汇。重点讲一下真言,因为其它语大家基本了解。第一真言、第二文言、第三白话、第四概念、第五畸话。真言一字广义,文言几字一义,白话多字狭义(用好多字说了一个特别小的意思),概念借字西义(翻译外语时借用中国字形成的西义概念),畸话讹字畸义(乱用讹传甚至恶搞中国字而形成畸义)。6 J; h" G3 ~) E+ t6 y
我们为了读懂《老子》和《黄帝内经》必须讲一下真言。《老子》用真言。《周易》、《黄帝内经》用真言,也有文言。因为《黄帝内经》非成于一人一时,所以最初多真言,后世为文言。: W) w* V# P& E+ \+ J
举几个例子看什么是真言。通行本《老子》开篇就讲“道可,道也,非亘,道也”。(马王堆本有“也”字)甲文可( )字,右上合限,左下虹波,左上显连。枚乘《七发》:“虹洞兮苍天,极虑乎崖涘。”《后汉书·马融传》:“天地虹洞,故无端涯。”向内虹化,向外波动。中间连接显现,形成一个局域。人们认为这是一个口( )。汉字有几百个带这个符的字,都能用嘴来解释吗?这是一个局域,这个局域要汇集、显现。小到每一个人、每一个事物,大到一切空时动变方式都是局域空。这些局域空都要进行限制,所以可字的意思是向左限制在一定的局域里,自行向内汇集,向外彰显。《老子》“道可”,示义一切空时动变,都要向左限制在一定的局域里,自行实现从本归本,而不能有所突破。突破这样的境域,就会引起社会与生命的向末妄动。所以道德、精神、文化、思想都要通归。而物质、欲望、竞争、掠夺都要进行限制。如果该通者不通,该限者不限,就叫做“恶”( )。
  J: d4 L& o. [) C8 y5 T/ z# j/ u所以通行本《老子》在第二篇就有“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为什么呢?本来应该把该放开的放开,该限制的限制。虚通实限,隐通显限,无通有限,本通末限。如果把该通的都堵上了,把该限的都放开了,那就是“恶”。因为限制不是完全限制,是限制一部分,通贯一部分。现在它是把限制放开,把贯通的都堵上了。比如说道德、文化、思想、精神全堵上了,把不该放的都放开了,比如物质、欲望、竞争、掠夺……于是《老子》说“美斯,恶。”+ f, r9 w4 ^. U* x
从一字广义,一字一断的真言可以看到,《老子》所讲的道并不是人们一贯解释的:道是可以说的,可以说的就不是永恒的道。那几乎是一句废话。《老子》开宗明义,怎么会说一句废话?而且紧接着“道也”,又被认为是没用的话。人们认为“也”字是一个语气词,没有用的字。实际上“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字。甲文也( )字,合变延返。示化变之循环往复。如“四季者,春夏秋冬也”。就是说春夏秋冬以后又是一个春夏秋冬,四季是循环往复的。“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亦如此意。所以说“道可,道也”,是指各种空时动变都要限制在一定的局域里,这种限制的局域动变是循环往复的。
- V: \2 `8 X- m再举一例,如《黄帝内经》讲的“肾”。甲文肾字的左边,很多专家说这是眼睛( )。于是甲骨文的藏字就成了用兵器扎瞎眼睛,甲骨文的民字就成了用棍扎瞎眼睛。所以说这个绝对不是眼睛,这是一个圜转加合变。甲骨文的龙字就有一个圜转,加回亘。自在之一切都在圜转与回亘运动。如电子围绕着原子自转和公转,地球围绕着太阳自转和公转……一切都在自转,一切都在公转,一切都在圜转,一切都在回亘。
! N3 s! N8 {0 L0 b; \肾字的右边,有人都说这是一个手( ),甲骨文用这个符的字也有好几百个,都用手解释的话能通吗?用眼睛看手就是肾吗?这个符示交互波动。各种波动相互作用。生命空在圜转,生命空在波动,只有这样的话,才形成生命。又如《易经》载“圆者神”。甲文神( )字,回亘聚化。回亘运动是一切运动的主导,生命神是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导。& E$ k4 m2 D  E6 a9 ^) E5 H
《易经》载“乾为天,圜。” 左圜右转。向左是圜动,向右是转动。有人认为甲文的龙( )字是一个虫子,中华民族就成了虫子变的。为什么后来把虹也写成虫字呢?认为这是一个虫子( )。两个虹波、两个圜转加起来,这是甲骨文的虹( )字。肾是生命空在圜转和波动,在圜转波动过程中实现了各种相互作用与生命转化。这个是甲文“作”字( ),寓义发生。“万物并作”、“始作俑者”,作有发生的意思。所以《素问·灵兰秘典论》载“肾者,作;强之,官。”肾示自然、生命、社会等空时动变之发生。- n; w5 r' N4 D) k. x
一切生命的发生都归属于肾,包括生命空时、生命神气、生命数序、生命化变、生命光微……直至细胞、器官、皮肤、骨骼等具体物质的发生都归属于肾,所以肾才是先天之本。是翻译西医时,借用了中文的肾与脏字形成了“肾脏”的西化概念,借用了中文的肝与脏字形成“肝脏”的西义概念,借用了中文的心和脏字形成了“心脏”的西义概念等等。而这些实体器官与中医的肝心脾肺肾大相径庭。如此曲解中华医道,中医面对占领统治地位的西医时,就会被改造的面目全非、体无完肤,我们身为中医都感到无地自容。, C$ Z6 O( K' \. N6 _8 |
就气之五藏而言,中医把一切生命动变之发生与统摄方式归属于肾,把一切生命动变之谋虑与协调方式归属于肝,把一切生命动变之主导与驱动方式归属于心,把一切生命动变之演变与运化方式归属于脾,把一切生命动变之传递与转输方式归属于肺。所以说不懂得甲骨文,就不懂得《黄帝内经》说的是什么,不知道中医说的是什么!全面用西义概念解释、验证、改造中医,必然使中医走向被曲解、被异化、被畸变的不归之路。9 Z7 \) j$ J; ]6 s1 ~, M4 Q6 d4 j
概念是翻译外语时,借用中文所形成的。如我们现在说的哲学、科学、理论、体系、结构、功能、系统、主观、客观、唯心、唯物等等。什么叫畸话语汇呢?就是既绝异于中名,又不同于西义概念。如翻译外语时,借用了中文的科和学两个字形成科学概念。科学不是绝对正确的概念。科学是相对正确,绝对错误的意思。所以科学的发展模式是否定之否定,今天的科学否定昨天的科学,明天的科学否定今天的科学。科学在创新中革命,大道在传承中发展。是我们自己把科学畸变,成为绝对真理的代名词。西方科学不是这种概念,而是要不断地创新和革命。
0 Z( v* K1 {: `) p除了科学与文化领域,包括现今中医的异畸概念以外,所谓的网络语言全部都是畸话语。为什么说这些人们都懂?因为天天听。为什么说中华医道反而不懂?因为没有机会天天听。6 @" C$ y+ \6 {6 r
纪念中国中医科学院建院六十周年/ V4 B" Y, s+ U; ~
“杰出校友回馈母校系列学术讲座” 2015.6.26
+ ~( Y" Y. z% a1 A9 p+ a6 Y" k(分类: 医道论著)
中医是医学,医学是科学,科学需要实事求是。

TOP

傅景华:中华医道——人类文明之千古绝响!(三)) l) i9 [6 Q% B8 `* I- Q6 q, p
2015-11-26 22:12阅读:1071 z9 u( E3 D/ x2 }, |( z
纪念中国中医科学院建院六十周年
  T' F. C5 C1 Z2 u& S“杰出校友回馈母校系列学术讲座” 2015.6.26
+ \" O4 w+ {1 ^6 P, s. g" K  O8 S# d(分类: 医道论著)9 o5 @' h2 L% c; \* z: D- |; K7 L; i
二、空本物末(神本形末)
8 M1 D% v6 Z) B) M第二个部分讲空本物末,生本体末,神本形末,机本象末。这是道统纲纪(指PPT),也就是我们的医道纲纪。道域本空,空时机形。时生气和,和数序类。机发化变,变态势象。形器基物,物光微体。大道包括医道的根本是空,因为自然和生命之本就是空。9 h% y- P$ ]& z
道有天道、地道、人道。甲文天( )字,化通圜转。甲文地( )字,合变聚显。有人说这个大( )字是站着的一个人,如果大是站着一个人,为什么没有头?怎么有了头就变成天了呢?实际上大字是上化、通隐、通虚。大字与圜转之空动相合就是天。所以说天是上化、归隐、归虚、归空。地是合变、微聚(包括粒子、电子、光子、原子等等)、成形、显现。显现以后,才有了地。所以,上化归空就是天,下聚成形就是地。9 c/ B) ^2 p' J% g; {4 s
天地不是人们认为的天空和土地,天地是通贯一切的,什么都是天地。动变境域,天动地变;虚实境域,天虚地实;隐显境域,天隐地显;合开境域,天合地开;入出境域,天入地出;升降境域,天升地降;圆方境域,天圆地方……所以天地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 |/ c6 L) @6 `* U6 G! j, [* `6 O
甲文人( )字,回亘从本。如果认为这个字是侧立的人体,那么加这个符的字有多少呢?都能用侧立的人体来解释吗?如果说回亘符像人的话,大字才更像站立的人体,为什么不用做人字?所以,后世的所有字都是借用甲骨文的,而不是说当时的真专门给后世人刻出来日常用的字。比如说羊( )字、牛( )字都不是指动物体,是后人看这个字像羊,这个字像牛而借用的。就像所有人的名字都借用汉字,不是刻甲骨文的真专替后人创的字,而是后世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的字。
1 d2 U$ z2 |5 p7 n  q. [: D6 W商代以后都是借用甲骨文,而且越借越用末义。天地也是借用的,人字也是借用的。甲文人字,回亘从本。生命过程是回亘运动,重要的是向左一斜,示从本归本,从本归本才是人。物欲膨胀、竞争掠夺、破坏自然就不是人。人们把家字解释成房子里藏着一头猪,解释为家是私有制的产物,把中国古人说的很自私。如果这样说的话,为什么古代圣人都称之为家?甲文家( )字,限显延从。内限,上显,下延,从本。家必须内限私欲,上显祖宗,下延子孙,从本从道,最后要认祖归宗,这才是家。( j3 B: k6 Y% \$ }% O
过去有的人不让入祖坟 和家谱,那是他人生最大的耻辱。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所谓的封建社会,不论皇帝怎么换,家规是不变的。家有家规,族有族规,村有村规,县有县规,自古不变的。打破了这些规矩就会发生混乱,所以不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要限制欲望。一个很著名栏目有一超女唱歌说,地球是一块石头,我们一直踢到最后;未来,没有什么未来;快乐,我们只要快乐。如果不限制就不称之为人,不称之为家。所以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都与甲骨文有紧密关系,甲骨文左右示义:左本右末,左虚右实,左无右有……
  O) b9 n/ r$ q; X9 g& r天道、地道、人道就是大道。人道包括人天、人世、人生之道。自然本空,生命本空。生命空显现生命时、生命机、生命形。这里看起来好像是一个表(指图),实际上是一个网。《老子》说:“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这个网是无边无际的,看起来象是疏,恢疏是相反同在的。“而”字是大小同在,大化小聚,化聚和合,同在交融。甲文不( )字,聚化态反。一个下聚,一个上化,共示相反。相反并非否定。如把不字解释成否定,就全部把《老子》歪曲了。如《内经》的“神转不回”。如果把神解释成思维意识,转解释成转动,不解释成否定,那意识回不来了,不回来就死了。《周易·系辞》的“自强不息”也是一样。所以说天网无边无际,恢疏相反同在,最终都要归本。甲文失字,寓义隐归。回字息字,皆寓返归。
. a2 t( V2 ^  E空道显现时道、机道、形道。时道显现生道、气道、和道。空动生时,空不动就没有时。时动就显现了生。气示运动方式,和示相互作用。和道显现数道、序道、类道。作用方式归于数,作用序列归于序,作用类别归于类。作用方式有二三五,阴阳三方五行。作用序列有二序列,如《周易》所述;三序列,如《太玄经》所述;还有五序列,如《五行大义》所述。《周易》讲二,扬雄《太玄经》讲三,邹衍《五行大义》讲五。二、四、八、十六、六十四属于二序列。三、六、九、二十七、八十一属于三序列。《黄帝内经》则是包容一、二、三、五……万的。
2 z" C) G, O, \: |* B& G! J: z上述气乃各类运动方式,神、气、精示不同运动方式。机道显现的是化变。空时动变,始动终变,一切化变的根源就是机。甲文机( )字上面两个玄字,有人用形象解释说是两个丝绸,其实玄示动变之根本。下面是枢机符,示中枢发动。这个枢机发动被人们认为是兵器( ),是什么兵器?无法解释。机是一切化变之根本,万变发于一机,出于机,入于机。中医诊治之关键在于审察病机。机道显现发道、化道、变道。变道显现态道、势道、象道。所以中医治道在于把握病机,调动生机。$ \) x. e3 V+ m; u0 S$ |
《黄帝内经》只用了一个“证”字,而那个“证”就是病证的意思。《伤寒论》说辨太阳病,就是辨病机。太阳就是病机。太阳开,阳明合,少阳枢。“脉证”是切脉问证,都是从属于辨病机的。从《黄帝内经》一直到清代,讲到辨证论治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明代周之干的《慎斋遗书》提到辨证论治。一个是清代章虚谷的《医门棒喝》提到辨证施治。但他们说的是辨证求本,而不是以证为本。辨证“必求其本,始得其治也”。本即是病机。所以机是非常重要的。; b% Q3 Y$ u2 `# P7 Z
简单看一看势道,势有局势、趋势和时势。局势包括虚实、寒热、燥湿。趋势包括内外表里、上下升降、开合聚散。时势包括卫气营血、温病三焦、伤寒六病。生命神气处不同局势,就显现虚实、寒热、燥湿。而表里不是部位,乃是动变之趋势。由内向外属于表,由内向下属于里。局反趋顺。治局势要反其势,治趋势要顺其势。所以审察病机时,一定要把握态势。
, T# d* }: ^4 u一分病机,一分本草。用药是越少越好。一个病机一味药。如八味丸合于八个病机。每一个药都对着一个病机。药贵专精,不能杂乱。药不在多,合机则良。方不在大,应机则宜。理法方药,阵马风樯。微弱态势调动枢机,微小神气引发突变。用低层次的话说,微弱能量就可以调动枢机,微小信息就可以引发突变。3 i2 e: {) |4 `  V1 v
叶天士说“在卫,汗之,可也”。不是说用发汗药就可以了,而是说在通宣肺气的时候,生命过程和谐以后自己出汗了,所以要限制在这一境域里,而不是指用发汗药发汗。现在医院里所有退热药都是发汗药,所有抗生素都是凉药。对于伤寒和温病,出现这种误治的情况非常多。有一个老太太感冒发热,住院一个月花了20万,大量使用抗生素和发汗药,把正常菌杀灭了,把耐药菌全部调动起来了,持续发热不退,频临呼吸衰竭。后来一个领导介绍到这里来,我们开了一副通宣肺气,清利三焦的方。用治寒凉束肺,热郁三焦,肺气不宣,高热不退。第二天体温就正常了。这样的病人太多了,多次到西医院会诊,凡是这样的病用中药都可治愈。
. j, \6 F! k, M: W( ~$ t, {$ J有的医生问哪个药是杀菌的,其实我们没有一个药是杀菌的。中医根本不是杀病毒、杀细菌、杀肿瘤,还有降脂、降糖、降压等等,这完全是西医思路。所以说要把握病机,调动生机。如果审察病机准确的话,用很少的药就可以了。
! ]  J0 W& D1 R( S! t) Z- w6 J形道显现器道、基道、物道。器也不是实体,器官是翻译外语时,借用中文器官两字形成的西义概念。器有四大局空,器者有容乃大。容是什么?容就是空。器之局空乃四大变空。《黄帝内经》说,升降出入无器不有。空升、空降、空出、空入。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生命有八大动空、八大变空。《黄帝内经》谓“八动之变”,后来把“八动之变”解释成东南西北风的变化。其实八动之变乃八大动空与八大变空。器之升降出入就是其中四大变空。器乃生命局域空变,根本不是什么物体。% }( T$ _  J- f  Z
《周易》载“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器示生命四大变空,基示生命化变始终。如《黄帝内经》之谓“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基包括现在所说的生命程序。物才是生命物质。生命物质在生命器基之下。物道显现光道、微道、体道。光包括生命光、生命波、生命场。微包括生命粒子,体包括今所谓人体。体之下还有整体、系统和部件,部件之下才有生物分子、组织细胞与实体器官。* k6 F8 i0 O' l: M) p; u
医学的研究对象在人体部件层次(生物分子、组织细胞、实体器官)生物大分子水平以下。而此上全部境域是中华医道之求索境域。求索乃求本索源。正如屈原所说:“路漫漫而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此乃上天入地之求索,而不是舍本逐末的研究。. Z; `& i0 R8 g( M# Y
简单地把医道纲纪给大家复习一下,说明自然社会和生命都遵循道统纲纪,中医所求索的境域就是道统纲纪。例如,刚才所说的五藏是五行序列之显示,所以五藏是通贯诸道的。有空藏、时藏、神藏、气藏、精藏、数藏、序藏、类藏、机藏、化藏、变藏、态藏、势藏、象藏、形藏、器藏、基藏、物藏、光藏、微藏、体藏……到了实体器官的时候,才是西医所说的“脏”。
: ?8 j7 Z3 Z4 |0 m2 |* W# H$ ^2 m又如本草,草之本也。草之本乃空时神气,而不是物体结构。把本草当做中药,把中药当做药物,把药物当做物体,把物体当做结构,把结构当做化学,把化学当作无机化学……在高压、灭菌等一切严格的条件下提取的“有效化学成分”是无机化学层次的。本草的化学层次是作用于人的生命化学层次。而本草之微作用于人的生命之微,本草之光作用于人的生命之光……本草之化作用于人的生命之化,本草之变作用于人的生命之变,本草之数作用于人的生命之数,本草之序作用于人的生命之序……本草之空作用于人的生命之空,本草之时作用于人的生命之时。高压灭菌提取的化学成分使本草之光微体、器基物、态势象、发化变、数序类、神气精、时机形……尽皆荡然无存!有人说生命之本是蛋白质,那么你用一个蛋白质能制造一个生命吗?为什么一个种子就能长出同类的植物?为什么一个细胞就能产生生命?就是因为他们保存了全部的生命空时、生命神气、生命数序、生命枢机、生命化变……
" Y) ~8 V! f; v8 `2 V3 X8 k4 V: a纪念中国中医科学院建院六十周年
5 F& ^1 e6 J, t) J! j/ g! }$ E9 y“杰出校友回馈母校系列学术讲座” 2015.6.26
4 U) d4 k, c0 G% L(分类: 医道论著)
中医是医学,医学是科学,科学需要实事求是。

TOP

《在北大学中医》(中国城市出版社2008.5)第五章(校正版)
5 N3 [6 k* F9 S6 y- ~8 w" t4 ^& }, Z(分类:医道论著)3 f; T: g2 W0 v+ |+ t7 d1 t" ~- z
二、中医入道门径——“运意”的艺术
% J5 Y4 K; e+ ^( k8 D% ~% \【编者摘要】运意是入医道的门径之一。通过忘掉自我,“是谓天成”,然后启发你的悟性、悟觉、悟思、悟识,使你达到一种与世俗潮流完全不同的、高屋建瓴的、慧然独悟的大智慧的境界中,“始入医道之真谛”。6 i+ b! Y% v: s
寓义丰富的“运意”- @& y; T$ F6 W8 R: v3 A' z
首先我们交流一下什么是运意。要讲运意必须懂得什么是“意”。“医者意也,在人思虑”。意是什么?意不是现今所谓的意识。生命不是人体,而是过程。生命过程包括神、气、形。“神者生之制也,气者生之充也,形者生之舍也”。神是生命过程的主导方式,气是生命过程的实现方式,形是生命过程的运载方式。神、气、形皆为生命运动方式。' @9 R* }3 M* w4 A5 U8 d, G" Z
生命之神分为五类,即魂、神、意、魄、志。今天我们没有时间讲神,但是为了说明意,必须首先要涉及到神。魂、神、意、魄、志在五行归属中是:肝藏魂属木,心藏神属火,脾藏意属土,肺藏魄属金,肾藏志属水。肝、心、脾、肺、肾不是组织器官,不是人体结构,而是五类生命运动方式的五行归类。但是在翻译西医著作的时候他们借用了中医的名词,使其变成实体结构的概念,反过来又用西医的概念来理解中医、曲解中医。
! X+ F' Y$ m/ s; H! P志为神之本,神为志之用。此处的神指的是心神,是狭义的神,而非广义的生命之神。魂魄分别是志与神之使。神不是现今所谓的迷信之鬼神,而是生命运动的主导方式。生命运动的主导方式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 t% ~2 `( G$ E( L4 M) Y例如在实体器官层次各系统皆有神,而大脑发挥统摄作用;在细胞层次,DNA就是生命之神的动载方式;在生命空境域,虚实、开合、动静皆有生命之神。肾志在虚空,心神在合空,而意在开空。意为心神之显,心神就是神明。神明为志之用,而意为神明之用。而魂魄在虚实、开合往来出入,所以魂魄为之使。. `4 W; S# g" O- v
“运意”的机锋——启发“人”的先天悟性
4 }# o0 `6 p6 L. L* G6 B) C“意”包括什么?意包括虚、隐、显。即虚意、隐意、显意。显意包括觉、思、识。觉有悟觉、感觉、知觉;思有悟思、感思、知思;识有悟识、感识、知识。觉、思、识均有“悟”、“感”、“知”。2 ~. _0 Y2 y0 H8 _% L8 s
印度洋海啸的时候,约有十五万人遇难。有大象吗?大象都跑山上了。有海鸟吗?海鸟全飞掉了。有个英国的小孩,他说海浪要来了,快跑!有近二百人跟他跑到山上。回到英国以后,泰晤士报头 版头条说他是神童。什么原因?为什么动物能知道,小孩能知道?) L( m" N: _# q) X% x1 x
人跟动物一样,都有灵性。而且人的灵性远远胜过于动物。但为什么现代人到了如此地步,却什么都依赖科学、依赖知识呢?如果不预报天气就不知道今天刮风下雨,如果不预报地震就不知道地震?这是因为我们从小就被抑制了悟性,抑制了悟觉、抑制了悟思、抑制了悟识。从小用灌注的“知识”充斥了我们的头脑。
7 Z- s, N# a, L6 z4 t5 E过去中国人教育孩子,比方说树上有10只鸟,开枪打死1只,还有几只?这是典型的启发悟性的题。因为自然是个过程,是个无限的运动过程。在这个运动过程中,不是用数学、物理、化学所能验证,所能客观化,所能标准化,所能定量化的。所以,禅师问初入门的弟子,“父母生你以前你是什么?你死以后你是什么?两手能拍出声音,一个手的声音是什么。”这其实都是在启发人的悟性,开发人的悟觉,引发人的悟思,显现人的悟识。4 S1 w2 ]  G0 h. k. j4 i, `6 Z- j! y
“参禅悟道”、“禅思定慧”——达成运意的静谧境界
  g! R3 G: a2 g8 X+ V# T中医学校的学生,从小学的数理化课程。对于中华文化,对于参禅悟道一无所知。进入大学以后,又有大量的政治、英语、西医课程。可怜的中医课程又用西方科学、西医知识、西医概念与理论进行解释,把一个西化了的、畸化了的、曲解了的中医知识教给学生。把一些高分考入中医大学的学生引入歧途。“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可如果这门都给引错了,就只能会越走越远,虽是大学五年,却不懂什么是中医,甚至学了一辈子的中医,都不知道什么是中医……6 k' b9 ^. m. u6 a- w- ^
所以,必须要运意。运意的前提是忘念。忘念才能运意,运意才能识文,识文才能悟道,悟道才能知道,知道才能识医,识医才能行医。所以要想运意必须忘念。所谓忘念就是要忘掉意的知性部分,即知觉、知思和知识。也就是“知”和“悟”的差别。“知识”是所谓主观对客观的反映,而“悟”是没有主客的,不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而是生命与自在同一。忘掉自我,才能显示自在。生命与自在同一才能够感悟自然和生命。
5 E4 B8 g' r8 t; N$ P所以,想要运意必须忘念,暂时忘掉过去所学的知识,忘掉成见,忘掉旧习,忘掉一切私心杂念,忘掉一切忧愁苦闷,忘掉一切私欲,进入一个静谧的“参禅悟道”的“禅思定慧”的境界,然后才能够出神。8 ^* {) d7 _' C" D; I9 k
意乱则神迷,意静则神明。因为意是心神之用,心神就是神明。为了追求物质的利益,沉溺在世事的苦恼、烦闷、欺诈、竞争之中,就会导致神迷。只有排除杂念,清静入定,然后才能够启动悟觉,开发悟思,显现悟识。这种境界是一种无我、无物的境界,这个境界是生命与自在同一。在这种生命与自在同一的境界中,才能够感悟自然和生命之道。) t3 S! r$ e: R3 N$ ^
所以,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庄子说:“忘我之境,是谓天成。”庄子说的“忘我”,就是忘掉自我,达到了忘我的境界,这个时候才能够与自在相合。什么是自我?知觉、感觉、知思、感思都属于自我。就是人们常说的思维,但思维严格地来说只是知思之一,逻辑思维又是思维之一,而形式逻辑又是逻辑思维之一。从上属关系而言,思维只是知思之一。而知思又是思之一,思又是显意之一,显意又是意之一。现在人们经常说思维科学,动不动就说思维怎么样,思维其实是很小的一小部分。而现今所谓的意识,往往指的是感识和知识。识是显意之一,显意又是意之一。所以“意识”和思维根本不能代表意,只是意之一,而意又是生命神之一。所以,我们的自我是个非常局限的、非常狭隘的一小部分。只有忘掉自我,才能启动悟觉,引发悟思,显现悟识,最终与自在相合。生命、自然和社会都属于自在。
# G; v: @: c6 B+ Y《黄帝内经》说“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里的精神不是现在所谓的精神。现在的词汇都是在翻译西语时借用中国的文字,把它变成西语的概念,反过来用西语的概念解释、验证中华文化。“精”是精气,“神”是神明,精气和神明的主导作用,不在入静的情况下,是不能够发现的。李时珍说“内景隧道,唯反观者照察之”。内景就是生命所藏的空时景象,它的空时隧道惟有反观内视、反观内照才能够感悟。) L- U4 s! a" j; L# j
正如明代医学家汪昂所言,个中光景非亲临其境,绝难领悟一二。这里的景象,没有倾心于其间,根本不能知其皮毛。光听别人说,怎么能知道?在这无我、无物、与自在为一的、清净虚空的境界中是一种什么景象,不亲临其境根本不能领悟。所以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则不足以为道”。因为没有进入那种境界,不了解在那种境界中感悟到什么,领会到什么,什么是伟大的、光明的、辉煌的、灿烂的景象。如果只见过世俗的影视,喧嚣的环境。如果一味地只知盲目崇拜歌星,沉迷网络游戏,追求物欲享受,如何能知道生命内在的景象是什么?!
0 a- @5 F3 U# e4 t2 g( E; s惟有通过忘念,才能出神,出神就能入化,神出则鬼没。神明一出,生命调和,各种疾病都没有了。所以,反观内照,潜心内视,禅思定慧,悟圣心法,始入医道之门径;见微知著,出神入化,以气化神,以神还虚,始得医道之真谛。9 w4 d1 b5 b8 E0 G
入静是一种门径,可以慧然独悟( D& }3 v" a- _
感悟中医,感悟中华文化,第一门就进不去,那怎么能行。所以必须从小进入这种境界,然后才能真正懂得什么是中华文化,什么是中华医道。有人会问我们过去没有这样的经历怎么办?现在如果没有这种条件,怎么办?还有一个疑问是,如果都在入静的状态下才能够悟道的话,我们平时怎么办?这些问题下面一一解答。禅思定慧,潜心内视,不是在这种境界下完全能懂得一切的,而是在这种境界下才能启动悟觉,引发悟思,显现悟识。一旦开发以后,你在平时处理一切社会问题、经济问题、生产问题、家庭问题,还有行医的问题都会跟别人有完全不同的思路、方法。完全可以充分的发挥悟觉、悟思和悟识。不是说非得在这个境界下才能悟道,而是说这个境界下是个入门的途径。通过这个途径,一旦启发悟性,你看一切问题都会慧然独悟。
8 [" j9 ]% |# U% i! x- i9 Z5 o所以,《黄帝内经素问》的“八正神明论”有“神乎神,耳不闻,口弗能言”。在这种情况下,却能“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就是心神洞开,肾志先行。于是,“三部九候”的诊法都不必珍存了。因为达到这种境界以后,你就可以对一切慧然独悟。所以并不是说只有在入静的情况下才能够悟道,而是说入静是一种门径。通过忘掉自我,“是谓天成”,然后启发你的悟觉、悟思、悟识,使你达到一种与世俗潮流完全不同的高屋建瓴的、慧然独悟的、大智慧的境界中,你对一切问题都会有不同的看法。* d5 f" Z0 u7 L/ Z( D1 k* \
另外一个问题是,过去既然没有经过这样的历程,从小没有受到这样文化熏陶,完全淹没在西学的海洋,我们现在怎么办?第一是现在年轻人要重新走进这样的境界来感思中华文化和中华医道。另一方面只有通过别人进行指点。并不是说什么都要靠自己悟,正如一开始就站在高处,就有可能上升到更高的领域一样。所以别人给你的指点同样很重要,就像今天我给大家说的一样,通过我40年的潜心内视的感悟,我把我悟到的东西告诉你,你就不用再次重复这样艰难的旅程。
* p* i8 n( ]: n令人痛心的是,有时候悟道的人苦苦几十年悟到的东西,几分钟就被否定了。有的人根本不懂什么是生命,什么是自然,什么是中华文化,什么是中华医道,就把别人几十年潜心内视,抛除一切杂念,耐得住饥寒、耐得住寂寞、耐得住诱惑而悟到的东西几分钟就给你全部否定了。
. r% ~  [! L0 l5 D0 }所以,真正的感悟中华医道,有些病根本就不用那么多的医疗器械,不用那么多的药品。入静、调神、引导、按摩、针灸、太极拳……必要时还有几味中药,就可以把人调好的。张仲景用的药多则七八味,少则三五味,什么时候用过几十味?!而且是一服就是几个月?!谁说小柴胡汤能治肝炎?!谁说龙胆泻肝丸可以经常吃?!西医和假中医、庸医乱用中药导致的毒副作用能赖中医和中药吗?!一药治一病是西医思路,一药治百病必是谋财害命!超剂量终将杀人,大药包必是庸医!5 n2 |, b. b7 `
今天简单地把运意给大家过了一下。运意首先要懂得什么是意,意绝对不是指意识,也不是指思维。意还包括虚、隐、显。虚、隐、显包括觉、思、识。觉、思、识包括悟、感、知。所以说忘念可以运意,运意可以出神。
$ O) C" ^* ^  k; |7 z3 n: c《在北大学中医》(中国城市出版社2008.5)第五章(校正版); v, t1 @5 R6 {# `+ h! b" }
(分类:医道论著)
' r! N) z# C$ S  [/ K注:
- n. v6 |$ v" s" x1、本文为《在北大学中医》的编者根据2007.4.12北京大学中医讲座“感悟中华医道之三大门径”演讲录音整理(未经本人校对),文中的大小标题均由编者添加。此稿为校正版。1 m! m/ s7 c' ]2 a: h$ d" T5 @2 i
2、早年所述甲文,沿用常规形解,着力追寻寓义,而不附会强牵。 庚寅忽然醒悟,符示秘诀突现,尔后乃从符释,真文名义重显。为免后学误读,斯作略有删节,留取苦心一片,只愿大道承传。
中医是医学,医学是科学,科学需要实事求是。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