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發帖

现代科学破解元气阴阳千古之谜

《现代科学破解元气阴阳千古之谜》. P) n* x8 q* x2 p) V
! }$ a/ ?7 F7 p" z. R
作者:王锡民
+ e+ [2 i* L8 ]; D
+ ~  L% @; u. v- ^8 B  m出版社: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E' ~$ k! d4 ^& E6 y& N
# h1 N  ]9 ]. R' y3 b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0234
中医是医学,医学是科学,科学需要实事求是。

作者简介:  p# D* i! B# [+ z) ], r2 d
$ y6 M# N9 J6 Y4 I  Y4 Q
作者:王锡民,教授、主任医师
中医是医学,医学是科学,科学需要实事求是。

TOP

内 容 提 要
8 F2 B9 c* s2 c2 k  j( P: D' ~6 P( ]7 A
  中医学认为,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那么,元气是指什么?人体元气与宇宙元气有什么关系?人体元气与真气、原气、正气、水谷之气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元气与肾气真的一样吗?如果说元气藏于肾、系于命门,那么,在肾与命门尚未形成的胚胎期,它存在于何处?受精卵时期有元气吗?元气与阴阳、脏腑有何联系?元气有哪些活动规律?元气是怎样主宰健康与疾病的?人体的自愈力是怎么回事?翻开古今中医书籍,见仁见智,至今未能形成统一的认识,更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元气理论。元气的现代科学本质是什么?一直是千古之谜。
, C$ }7 b% |1 B$ c
9 f1 ^/ ~! M: `# q4 p  G- W  《内经》认为,阴阳是宇宙万物的总法则,也是人体生命之本。那么,人体阴阳与宇宙阴阳有何关系?人体自身的阴与阳之间又是如何相互作用的?阴阳平衡究竟是指什么?平衡过程又是怎样的?何谓阴阳动态的相对平衡?阴阳真的没有绝对平衡吗?阴阳与元气、元精、元阴、元阳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哲学上的阴阳规律等同于医学上的阴阳规律吗?结构阴阳与功能阴阳有何关系?翻开古今中医书籍,同样相互矛盾而无法统一。至于人体阴阳的现代科学本质是什么?也同样是千古之谜。
3 o0 z& N# o( ]$ g4 S8 R# x( y' k/ H- E  i5 j4 G4 Z( F) ~& i
  本书首次从现代多学科理论角度回答了上述有关元气、阴阳的一系列问题,揭开其神秘面纱背后隐藏的重大科学价值及其超越时代的先进性。
" w7 p  \! S; [# B" j) P$ N" I6 R1 z& F0 s: B- Z( x  n
  本书是从事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医生、教师、专家、学者以及中医院校、西医院校的在校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学习、研究中医理论的必备参考书,也是养生保健和运动爱好者的重要参考读物。本书所提出的一系列新观点,对于系统科学和哲学研究者来说,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医是医学,医学是科学,科学需要实事求是。

TOP

前      言
# E5 {$ h0 K0 [7 p# W0 Y0 i, Z) d, A* M3 Q8 {; `+ X
  自《黄帝内经》和《难经》奠定了中医基础理论后,历代中医学家一直将其奉为经典和真理。二千多年来,它为中华民族的身心健康和繁衍生息保驾护航,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人类历史上,正是由于它的存在,当全世界多次发生流感大流行造成西方国家几百万、几千万人口死亡的时候,唯独中国人以最低的死亡率度过了一次次难关,这是我国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国家的最主要原因。
$ R& f  E% E2 V3 E      
& n2 f" D* h! q) T  然而,自西医学传入我国,一种崭新的与古老中医理论格格不入的现代医学体系出现在华夏大地之后,两种不同文化、不同思想背景下产生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在人们的头脑中发生了激烈的碰撞。西医学的传入,打破了中国医学界以往的宁静,它以无可辩驳的实验事实否定了中医理论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精气神等传统概念的客观存在,给中医学致命的一击。从此,“中医不科学”的种子在中国人的头脑中生根发芽。5 U9 o7 u7 `9 o, w! ?* |
' f+ E  X! Y" q& F& \
  早在1912年,北洋政府就将中医排除在大学医科教育之外。1917年,先学中医、后留学曰本改学西医的余云岫,回身杀了个回马枪,一跃而成为反中医的领军人物。回国后,他大力提倡“医学革命”,决心取消中医,为此出版了花费3年时间写成的《灵素商兑》一书,公开批判《黄帝内经》为“荒唐诞怪非科学之论”,欲“从实事求是方面揭示其学说之错误、方法之伪诈,必能憬然觉悟,舍旧谋新。”“以痛诋阴阳五行、十二经脉、五藏六府之妄。”从此拉开了批评中医理论的序幕。仅百年间,在我国就掀起了四次大的反中医高潮,中医受到了西方医学前所未有的质疑、挑战和刁难,多次面临着被取消的危险,致使中医长期生存在“名不正、言不顺”的恶劣环境中。8 B5 ^' R" L. q
: y  `1 V8 F' j8 {3 T5 Y6 R
  我国政府为了证明中医理论的科学价值,找到其物质基础,以便科学地诠释中医理论,自1955年起成立了中国中医研究院,并相继在各省成立了中医学院和中医研究所,每年投入大量的人、财、物进行实验研究。然而,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迄今为止,依然没有找到中医理论的物质基础,现代科学也依然不能诠释中医理论的科学原理。在这种情况下,2006年终于爆发了我国历史上第四次大的反中医高潮,幸亏卫生部发言人及时制止了这场闹剧。但是,取消中医与捍卫中医的百年大争论并没有因此而停止。, _. ^% V7 F; a7 ^5 k# O
   ' |5 o+ W( I) h3 O
  一些有识之士郑重指出:当今时代是现代科学的天下,空中高高飘扬的是现代科学的大旗。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医学如果一天不能从现代科学角度解释其治病之理,就一天不能摘掉其“不科学”的帽子。 2 E( X7 g6 Y. F) _- n( F
( m$ c2 ?* B9 g7 g; J0 H+ Z! ~
  本书作者自1980年意外发现运气点穴治病的神奇疗效后,开始研究经络治病原理,随后研究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决心揭开中医理论治病之谜,为此走上科学破解中医理论的艰难之路。历经二十几年的艰苦努力和无数次的失败,作者终于初步破解了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科学原理之谜。自2004年初开始著书立说,创立《中西医统一学理论》体系,至2009年冬天为止,完成了第一部书稿——《现代科学破解中医元气阴阳本质千古之谜》。但因困于资金,无法出版。辗转二年后,这部书稿终于问世了!它是作者二十几年来无数个不眠之夜殚精竭虑、废寝忘食地研究中医理论所换来的心血结晶,可谓“呕心沥血”之作。
0 }, @# y' p/ V( Z; X5 b$ Q$ P) F' ~2 J. E2 @) @3 s
  这部书稿的问世,对于中医今后的发展前途和命运,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它首次揭开了二千多年来蒙在中医学头上的神秘面纱,以现代科学的钥匙打开了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大门,架起了现代科学通往古代科学的桥梁。这部书稿的问世,首次统一、补充和完善了元气、阴阳理论,论证了元精、元气与阴阳平衡的复杂关系,揭示了元气、阴阳平衡机制中所蕴藏的深奥科学原理,从而翻开了中国医学史上新的一页,树立了一块新的里程碑。自此,中医学将不再被认为是封建迷信和伪科学,不再被认为是玄学,而是超越时代的先进科学理论。当然,这并不等于说中医理论就完美无瑕,但终归瑕不掩瑜。9 C9 R( j) y3 P( N

2 T8 f" |9 p5 o  本书作为我国第一部应用现代科学原理揭示中医理论本质的开山之作,当它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时,则标志着中医理论已经与现代科学理论接轨并脱胎换骨。阴阳已不再是过去那种自然哲学意义上内伸外延无限和高度抽象的阴阳概念,而是自然科学意义上具体落实到人体系统、器官和细胞结构及其功能等物质实在上的阴阳概念。精气也不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自然哲学意义上的精气,而是赋予先天精、气为现代科学手段可检测的细胞结构及其产生的功能;赋予后天水谷精、气为从饮食之中摄入人体内的营养物质(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水)及其产生的能量。更重要的是,首次从现代科学原理角度揭示了隐藏在元气之中的深奥规律和阴阳背后的复杂机制。  t- w) j( H. D5 Z

3 ]( S+ w. p4 y" ^  早在二十几年前,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就曾高瞻远瞩地指出:“我们要搞的中医现代化,是中医的未来化,也就是21世纪我们要实现的一次科学革命,是地地道道的尖端科学。”本书的研究充分证明了钱学森院士这一英明论断的正确性,让我们从中看到了一个大科学家的先见之明。
! [+ L; {; h, w5 T1 E! A2 c' M, j$ Y9 {" {2 `* f
  本书所提出的一系列新观点、新学说、新理论,将会促使和引导人们重新认识人体巨系统“中枢神经-自主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方式” 的复杂性和有序性,从而纠正西医学诊治疾病过程中的机械唯物论思想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它对于整个人类医学(包括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的未来发展来说,都将会起到重要的指导和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对于步履艰难的中西医结合来说,则开辟了理论融合和统一的先河,为理论指导临床实践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一切都预示着,一场全新的期待已久的医学革命已悄然来临。3 a0 y2 m. b) e( {2 t$ v! ]

& v  g1 p5 @# H" }* G  作者坚信,随着中医理论科学本质的被逐步揭示,人类医学必将会走出心脑血管病和癌症等重大疾病带来的困境,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将是一幅五彩缤纷、绚丽多姿的精彩画面。
/ f. ?  y/ j& v& N& a* A, W# k$ a/ X% U! ~6 q; y9 V
  作者也坚信,随着作者一系列新理论的问世,也一定会为其它学科理论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帮助,并推动着当今最前沿的系统科学理论向前发展。对此,作者充满了信心,更期待着这一天的早日到来!
* Q8 h; H  F8 g: T  }' e- l: L( U& x5 F7 U5 Q! c$ v* N  v$ t
  当然,任何一个科学理论体系的诞生,都会伴随着岐议的产生。但作为三十年来精心研究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所得出的客观结论,作者相信自己的战略目光所及之处。由于本书提出的新理论涉及到的学科领域较为广泛,故对于读者的知识面来说具有较高的要求,边学习、边理解,不失为阅读本书的好办法。
" `2 l9 N$ w. \, `: {/ m2 }' r( U9 q0 b% z
  本书作为我国第一部破解中医理论科学本质的学术专著,虽然花费了作者三十年时间求索和论证,但由于所论内容极为复杂,加上时间仓促,难免会有论述不周、需要补充和完善之处,诚望广大科学工作者、专家、学者和中西医同道提出宝贵意见,作者将不胜感谢!
8 _* u" |! J  y  f3 f7 `- I9 N9 [
  本书在成书过程中,王玉民中医师为此提供了多本中医书籍及参考资料;王芸医师积极提供参考意见并在电脑和文字整理方面给予了大力协助。此外,本书在出版过程中得到了出版社有关同志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9 ], T4 W) y% ^) I' Q4 }2 i& H, _' k) X3 ~
                                                                      王锡民
  i- e% F3 @2 R! C( f; A                                                              2010年2月于寒舍
中医是医学,医学是科学,科学需要实事求是。

TOP

目     录: b  g3 P% a' n/ C8 S# i
9 p+ ^  S4 w- s$ w1 Q! }) M8 P
序  篇  概述
5 V8 e) B1 M  k" K$ o1 x: r8 M% q/ U3 N5 ^/ G# [! k9 y
第一章  有关名词解释
( T8 e6 `0 ?( M6 y) [; m第二章  百年来不能诠释中医理论科学性的原因
7 I) `9 ~; J3 H第三章  寻找科学破解中医理论本质的途径和步骤  C( q5 \- d: K
第四章 《元气篇》元气理论创新及现代科学破解的内容) o  l5 P: i9 [% ^5 `* _
第五章 《阴阳篇》阴阳理论创新及现代科学破解的内容
1 X( f6 {9 |- \& g5 g2 c& p/ n
第一篇  元气篇& l% R1 i9 v- x- a0 T
6 A% N+ N; @- i( ~9 j& \# U2 B
第一章  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于中国古代文明
6 Z) o& s3 P1 H! ]一、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于中国古代文明: F$ v$ k) C; v# h/ Z" C1 U6 T
二、伏羲氏开辟中华民族8000年文明史
. t3 Y& q5 i0 [' `( c1 P  Z(一)关于伏羲氏的历代文献记载
3 y' }1 A; i$ p- |4 e(二)传说中的伏羲氏8 S; Z, K0 `& x8 B3 k& n  ?
(三)天水市大地湾遗址伏羲文化考古研究
& V% n5 c7 x4 m三、中国古代哲学“道”、“阴阳”、“气”和“精”的产生
1 }, H- Y, ^8 M. m: \第二章  中国古代哲学中元气概念的演变
1 A( T# d* L7 y/ k一、《管子》一书是“气”和“精”学说的文字源头
% r1 R% K  O/ }; a' c9 s( C二、《黄帝内经》首次提出“真元气”概念及“气学理论”+ T4 ^0 a8 l% C1 f+ G* B1 \9 Z
三、《老子》和《道德经》继承了《管子》的“气”和“精”0 c* g, L, P+ Z9 {. _
四、《庄子》对于《管子》“气”的发展
6 p6 L" `1 i; E# E) h2 q4 F五、《易传》中的“精气”引自前人
- r& q8 v) z. D  Z+ @7 M六、《鶡冠子》中的“元气”是对前人元气学说的应用
* m1 O+ X/ j9 ?0 Z# w2 ]七、《淮南子》中的“宇宙元气”
& k6 [. [! z6 D. i' f+ n八、《春秋繁露》引用前人的“元气”概念. g  H' \! k. x, g2 H, D
九、王充《论衡》继承倡导“元气”学说. ]( J0 M$ V3 t' c
第三章  中医古今元气理论的梳理与统一
4 V0 n6 J# g: \% @3 N7 }- I, X一、中医学“元气”理论的古今演变
/ c! u2 c& t" u9 {(一)《黄帝内经》中的“真气”、“正气”和“肾气”% |$ j; G, v$ _& C$ w
(二)《难经》中的“元气”、“原气”和“生气”6 a$ e5 }( S' V. i3 B
(三)孙思邈养生著作沿用《内经》的真元气; t" g4 l$ B) \  W  H0 A5 f
(四)李东垣《脾胃论》论元气9 `5 J0 I7 k4 B) o( {$ H
(五)明代医学家论元气- c" G$ O3 ?0 l0 ~1 Z, _
(六)清代医学家论元气
4 m2 T/ `; |2 s(七)现代《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元气、真气和肾气" B4 A4 \; x! N4 K
二、王锡民对古今中医元气概念的梳理与统一* W4 D; b% @# }8 ], M! c% h
(一)《黄帝内经》和《难经》是“先天之气”立论的经典依据0 o8 p+ N1 F: t# Y) T
(二)本书理顺中医真气、元气、正气、肾气、生气、原气的关系! x. p, ?5 D8 f: r! g" R+ h
第四章  王锡民对中医古今元气理论内涵的整理和挖掘; F; B7 \6 L# O5 R; @8 d. |
一、《难经》论元气的化生、贮存与分布
1 I0 D7 g( `" M! q( _; G二、《难经》定位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3 L$ t( v6 Y& I6 j5 B# T
三、《内经》定位真气为人体先天之气+ m  D$ b1 v0 ?5 H& r( L
四、李东垣定位元气为胚胎形成之初的初始之气2 q4 I. i9 \/ |. U% l- v
          ——笔者提出“胚胎时期也有元精和元气”的观点$ R# A7 v9 H- D" A
五、张景岳定位“元气”为命门之元阳、“元精”为命门之元阴
0 E- Q' E1 E6 g' h* K' T" R六、历代医家论元气的盛衰决定人体的健康和疾病; j! m- e/ E$ ^8 }5 f9 C
(一)《内经》论真气抵抗疾病的作用
1 Y  t/ o' C+ q3 n5 w, O(二)《难经》论元气抵抗疾病的作用
* u- k: }, r3 Y9 i& `; l" s(三)李东垣论元气抵抗疾病的能力
5 c% c$ U8 T) x/ V4 }$ [+ ^(四)徐灵胎论元气抵抗疾病的能力$ _# T+ |: U' P* G. p7 x7 D
第五章  王锡民对中医元气理论的补充(1)
* D* U4 P) y* m" e, G——提出人体元气的内涵及若干特征: F3 S& l% b) t9 p/ l( P
一、人在胚胎形成之前就有元精和元气1 g( e7 }! i) R+ c
二、元气为人体整体功能之气而非肾脏一脏之气
$ t* g& J# }! ^- M1 J三、元气是指人体整体混沌未分之气
3 p( O$ a0 g  m6 _四、提出元气是人体阴气与阳气合一之气- d+ A$ ^+ X( m9 k9 E6 n' r
五、先天之精气与后天之精气的相互化生关系
, {! \; j- u) i0 X7 I3 s第六章  王锡民对中医元气理论的补充(2)1 B% m+ H) D/ y/ b
——提出人体元气运动的六大规律
+ h/ N+ ]# }" b9 P1 i( a% ?一、人体元精元气二级阴阳平衡规律
; U2 V5 G% B( U  Z& d* [' F(一)《内经》太虚元气分化天阳地阴二气是指能量与物质的关系
( |; U" Z- s& d(二)张景岳“命门之元气为元阳、元精为元阴”是指功能与物质结构的关系1 K/ s; ?: O: B% R/ L- S
(三)人体元精元气二级阴阳平衡规律
! R7 m# ]* ]+ v" }5 G( ]1 m; x二、人体生理状态下元气盛衰的周期性波动规律
$ V  A' ?' D( {( L/ c# D& b  H/ |(一)人体元气的昼夜周期性盛衰规律/ ?4 P7 u& ~5 O! ^4 ?% U% k9 K
(二)人体元气的四季周期性盛衰规律9 P& Y) [0 X; J% |
(三)月亮盈亏周期对人体元气的周期性影响' s+ \/ J5 R' R
三、人体元气盛衰决定健康和疾病的规律
6 z0 ~6 w+ q3 T% o( ~% b四、人体元气的盛衰度决定于阴阳二气弱势一方的规律
) P5 o0 W) G- Z( h(一)阴阳最佳动态平衡状态下的元气充实度
" p) I. x/ l4 m% y: f8 z, b! ~(二)阳衰阴盛状态下的元气充实度
! k, g9 N5 A* n( x, j$ `- ](三)阳盛阴衰状态下的元气充实度
, z4 T2 Z- \% T# u3 _5 n% N五、人体元气自动恢复功能和元气的生命自救功能
5 w0 ]) C3 [9 c( ?/ h9 w(一)轻度疾病时元气具有自愈功能! `- J& U. f- E1 o) x0 U
(二)重度疾病时元气失去自愈功能4 {9 o/ D$ P4 s; [# k" r
(三)死亡来临之际启动元气自救功能& ]1 T2 d3 t, Y, A4 n
(四)回光返照是人体元气对抗死亡的最后一次努力- r3 q: z. Q8 {4 L) H
六、人体元气的五行生克平衡规律1 v. R9 u7 k8 B( @8 C5 }
第七章、从现代系统论角度破解元气的科学本质
+ F4 R  C* O. C2 n5 G: b第八章  中医元气本质的现代医学科学破解2 K+ w/ H% @8 j( V1 t  @
一、人体元精、元气、原气、五脏之气的概念及其现代科学本质破解
  E$ k+ U* J0 R! L$ G* U(一)人体的两个命门及其现代科学本质
# O3 l7 @. w- v. n& ^$ m/ I" G* J- F(二)“人体元精”存在于人体生命过程的三个不同时期
: `8 I9 l6 _6 f9 X% U2 m(三)《内经》中“精化为气”的现代科学本质
8 ~# m3 P( E) C4 _. ~(四)人体三个不同生命时期元精和元气及其现代科学本质3 M, P* `7 u9 b& _( ?
(五)出生之后人体“元精”及其现代科学本质
& ~% d$ u" f9 T2 X3 w& k/ C(六)出生之后人体元气、命门原气、五脏之气及其现代科学本质
; a7 i: t# V, N* v二,人体元气某些特征的现代科学破解, \% x! i# G2 E& W+ I) w3 k  c$ D4 w
(一)人体元气由命门元精所化生,分布于全身
. [( Z+ M3 F8 D, k. t2 Z6 i(二)人体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 b3 I/ H2 r! m5 o& b) P(三)人体元气为“先天之气”9 ]( c# Z# }/ p+ B
(四)人体元气源于胚胎形成之前的受精卵初始之气
; K8 @4 M( a; V9 j& b; P( `) }(五)人体元气为人体整体功能之气! Q% Z8 o9 {6 C$ G: N* w
(六)人体元气是指人体整体未分混合之气
; o7 b# K, ]7 d3 B0 n6 x& @(七)人体元气由中枢命门原气与外周五脏之气之和' F3 n0 W* Z4 Q) P& r
(八)人体元气是阴气阳气合一之气
9 K9 \& p1 h3 Q2 Y8 I& X- _! {(九)命门元气为命门之元阳、命门元精为命门之元阴
8 v& c+ N5 A! j% P, U(十)命门原气经由三焦别使通道分布于五脏六腑
7 S2 g" r& C% W6 [9 l9 \- x(十一)先天之精气与后天之精气的相互化生关系
0 Q# m# p4 F( J6 j6 D. s三、人体元气六大运动规律的现代医学破解) }4 `8 A/ m9 N! G5 ^4 a  p
(一)人体元精元气二级阴阳平衡规律* O3 \. X; a+ W% s, n# @0 g1 J
(二)人体生理状态元气盛衰的周期性波动规律% G% i5 E- F$ `6 A" |# T9 b
(三)人体元气盛衰决定人体的健康和疾病
. j3 \& G: w3 e4 ?(四)人体元气盛衰决定于阴阳二气的弱势一方
0 n6 J! |: ]3 V# W(五)人体元气自动恢复功能和自动救命功能" I8 N0 }4 o3 Q
(六)人体元气的五行生克平衡规律9 `4 ~: ~* N* w+ _4 ^* N
四、王锡民“人体元气阴阳调节总论学说”9 _+ U/ E" w8 h( @1 [

! i5 |& x6 m1 E5 f; S第二篇  阴阳篇/ h, @/ r" w% G  X6 U! S+ i& U

5 b, M: J' m9 Q( m8 r& |* P第一章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学说6 A# P/ x2 q- w! K# W
    一、阴阳概念产生的源头——太阳视运动周期性规律+ L8 S) R  p* [" k% \- n
二、阴阳符号的表达阶段——伏羲氏先天八卦
1 D( w8 P3 M; }9 q& I+ A三、阴阳概念的文字表达阶段——黄帝哲学思想的形成
5 ^0 F6 L4 V" z2 s四、西周初期阴阳学说的广泛应用7 U, W% Z" N: l7 I; }2 N
五、春秋时期阴阳学说的发展
+ o- r' E3 [  m. X/ G, v% |$ c六、战国时期是阴阳学说发展的顶峰时期# o6 i9 u4 J! ~. M, l
第二章  古今中医理论中的阴阳学说
% X% C0 ^+ |2 t. K9 i2 s" J. w一、《黄帝内经》中的阴阳学说& b/ a* b/ s3 Q
(一)阴阳规律是宇宙万物的总法则! V$ E& |7 x9 k1 P, k
(二)阴阳应宇宙万物之象
, Q2 U3 G' g" C4 p(三)阴阳是人体生命之本$ Q9 e' ^, l2 k4 a  Y
(四)阴阳变化规律
* I( X1 U" F& w+ l9 a) G7 L9 o2 f(五)阴阳平衡决定人体的健康) {( e& u, S# d) y* X$ m
(六)阴阳失调是致病的根本原因( Q: e0 A2 \: g, z7 \. ^
(七)保持阴阳平衡是养生防病之道1 E3 U1 Y, I) U
(八)诊察阴阳变化可诊断疾病
: W& n" H/ [8 u(九)调整阴阳平衡是治疗疾病的根本大法4 O) L8 H3 b1 _8 B
二、《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及其科学破解
) v# X' F# R" b1 f1 f& q(一)阴阳对立制约的现代科学破解% f6 s  X$ C! k8 l. H  s
(二)阴阳互根互用的现代科学破解1 b# B+ ~2 P4 k$ M3 G
(三)阴阳交感与互藏的现代科学破解1 M/ Z8 _5 E7 @+ K
(四)阴阳消长的现代科学破解
! Q: o# I$ t5 T(五)阴阳转化的现代科学破解
, |0 T  d8 I7 W3 h* U3 M8 t5 G(六)阴阳自和与平衡的现代科学破解( I9 f3 B5 F! X
第三章 人体阴阳平衡过程中的物理学原理及生物学原理
& n. o" M: h& p3 l8 L0 C一、人体阴阳平衡过程中两种相互依存的物理学平衡机制9 B0 f0 \5 }$ r+ \# r$ |" K2 r
(一)阴阳的杠杆平衡原理
( B, z7 Y6 B$ y( w8 j! N(二)阴阳的同长同消原理+ n: v5 l* G* x/ a% F$ n* c
(三)先天阴阳中阴阳二气与元阴元阳同步消长的关系
, ?/ l! |) X, N2 _2 c; j(四)人体阴阳体系受后天阴阳及外界阴阳的影响
! p. N$ p0 u; ~2 v9 n) _: u二、人体阴阳平衡过程中的系统自稳原理4 f& B) }, c; ]0 q7 P
(一)人体阴阳平衡的系统自稳原理* X9 c5 t, \4 _
(二)人体阴阳和谐原理9 b! ^& F+ p( f4 c% U8 \
第四章 王锡民对于中医阴阳平衡理论的完善
5 d( S0 ^- z0 A8 r, R5 t: {+ M——提出“人体两级阴阳平衡四六一体结构体系学说”
* j1 b4 T. s' U( e. _$ F  ]. c一、中医阴阳学说应从哲学层次进入自然科学层次1 _6 q3 A" f+ H1 f% u7 S9 c
二、“人体两级阴阳平衡四六一体结构体系”的发现
7 d. a/ }3 l% A, I8 P2 c7 ?& z——人体阴阳平衡机制研究的重大突破
4 K1 a  e, L; C8 @( i& o$ U三、“人体整体两级阴阳平衡四六一体结构体系学说”简介1 A6 Y/ P4 H; `/ s$ f3 s. u/ y6 F
(一)“人体两级阴阳平衡四六一体结构体系”六大平衡关系
7 X1 s; A" R; p% l(二)“人体两级阴阳平衡四六一体结构体系”六大平衡环环相扣5 q4 o( u& o1 d" P3 C
第五章 “人体两级阴阳平衡四六一体结构体系”的科学破解% ?1 p5 @: j5 L  T/ u
              ——王氏“人体阴阳平衡体系现代科学机制”三学说5 c; [+ z- ?: J% z; d( u# o
一、“人体两级阴阳平衡四六一体结构体系”有关概念及科学破解. _0 Y/ q& Y1 O3 i9 k! _
(一)元精、阴精、阳精的现代科学本质" G7 Y1 b* y2 l& F8 k+ Q, S
(二)元气、阴气、阳气的现代科学本质
6 \# X+ L& D/ _, R4 [" p- i, C: N(三)水谷之精与水谷之气的现代科学本质* p- q* O6 @( Q/ t" T% W
(四)整体水平元精与元气的动态平衡
1 X) ^7 Q9 _3 X! R二、人体阴阳动态平衡由整体阴精与整体阳精的动态平衡所决定* V; f9 V( ^6 u  j: ?
                            ——结构平衡决定功能平衡. ^8 a4 A* |+ h* a9 s$ F
三、“人体两级阴阳平衡四六一体结构体系”的现代科学机制7 l' }( v* K4 O* w+ Z
             ——提出“人体阴阳平衡体系现代科学机制”三学说
' M0 H) {# o% q4 c$ b(一)阴阳基因表达决定人体阴阳平衡五步机制的假说
" ]/ f% l' g% o, t4 H/ R0 M(二)“人体阴阳平衡过程即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解的平衡过程”学说: o* Q0 s7 y' i
(三)“人体基因阴阳绝对平衡稳态定式机制”学说6 j6 y! E3 ~& c( B7 s2 m
第六章 “王氏人体阴阳平衡体系四学说”对古今中医阴阳学说的科学诠释1 }, u% S; ]4 S+ X0 H
一、《黄帝内经》“阴阳均平”的现代科学诠释
* A' c' S' ^+ s6 N- h二、张景岳元阴元阳理论的现代科学诠释0 t. l8 M% s7 O: T+ D
三、现代《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的科学诠释) x1 _4 x7 v2 G+ A( _3 \
(一)现代《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属性划分的科学诠释4 I6 T/ v& _  ]8 U6 H6 h1 N1 I
(二)现代《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中七条规律的科学诠释1 ^" q. X  E3 r; E; [
第七章  论古今中医理论中的阴阳平衡1 A8 I# Q' w. g' X0 g) x
一、中医阴阳学说必须从哲学层次进入自然科学层次
! e9 I0 s( @1 Q(一)《内经》的“阴阳匀平”是哲学层次的高度概括
* F$ Y( n  k3 ^0 [. G(二)《中医基础理论》的阴阳动态平衡仍是哲学层次的高度概括
/ O! e+ T) g+ t1 s+ y/ S0 L(三)对于《内经》、《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的评价& N3 L+ b" |- _0 g
二、论《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的阴阳平衡观点  _: S/ |- @# M8 R& I+ }- y
(一)阴阳自和是阴阳的本性7 L& N  I  O4 c8 F8 O& V5 C- Z
(二)将阴阳平衡看作阴阳动态常阈平衡有缺陷0 e- e- D6 g3 X' y+ l6 j/ i
(三)阴阳动态平衡由阴阳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转化、自和来维系
8 F  \1 v) B9 l  {(四)中医阴阳平衡学说仅反映人体五对阴阳平衡关系之一1 F9 n+ z- L0 Z* `/ d
第八章 人体生理限度内的阴阳平衡调节规律
$ x) E3 K) k; G1 m9 W6 H: {" K$ Q' l           ——“人体阴阳绝对平衡调节模式学说理论”十一观点
" w% p1 m) M$ ?7 J1 n一、人体阴阳绝对平衡调节模式学说的原理
+ [' t9 s4 Z! j% t二、人体生理态阴阳绝对平衡机制的调节过程2 b5 C* r0 ^% C8 ^$ y* ^% N* T
三、“人体阴阳绝对平衡调节模式学说新理论”十一观点
8 A+ @$ s+ K. k, \0 b' ?. P( H(一)人体基因阴阳绝对平衡定式稳态模式及其适应性表达调节学说0 L* x  K7 R2 x9 v# m) K
(二)阴阳绝对平衡回弹力及阴阳消长学说$ j, [! \# e/ X/ N2 {4 `" E: S7 {: d
(三)人体阴阳绝对平衡调节模式学说6 s! Q. w, s9 f8 i7 _& S
(四)人体先后天阴阳合一形成阴阳平衡调节七大规律
- W" U/ U$ A' J' e5 F% C( ](五)阴阳对立制约、阴阳消长、阴阳转化、阴阳失调之间的关系8 f$ S/ L) _. t# D. v2 Z2 K6 k; ]
(六)人体阴阳绝对平衡状态就是人体最佳功能状态
9 x8 A' I( b7 }* v6 O( U(七)人体阴阳绝对平衡状态就是人体阴阳交感状态
" j9 |7 Q0 Y1 E( o1 l(八)人体阴阳平衡体系的主导调控、执行调控与调控结果: A0 ^1 y5 ^& }8 x: |0 G3 Q
(九)健康状态下阴阳平衡与疾病状态下阴阳失调的异同
  x& m# F, |3 v  x4 ~(十)体内阴阳平衡状态决定整体阴阳属性2 Q1 v' {% ]& {8 c  N- U% [+ o7 q
(十一)健康与疾病两种状态具有不同的阴阳平衡模式
( o) w8 P" h. X, c0 G- e四、对于《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动态的常阈平衡及阴阳失调两观点的更正* g$ b' \" Y/ |* O
(一)“阴阳动态常阈平衡”不能准确表达健康状态阴阳平衡的本质
" W. L' T3 f# {  q( W(二)“阴阳失调”不能准确表达人体疾病状态下的阴阳关系
5 f! Y8 z0 R  K8 I- `9 y1 _& j- M- q( Q7 S* r9 }. P0 q
附录  在《健康报》和《中国中医药报》上发表过的有关学术观点6 y/ J+ c) `/ F% t

. g2 A/ o& _4 ~一、一个西医眼中的中医3 Z! C2 R9 O/ Q& x5 c. B
二、中西医融合创出新医学体系
3 d. N, h3 h1 F7 B* U三、唯有破解中医本质才能汇通中西
, [2 @2 s3 [' W6 w& P四、中医当直面自然科学标准评价
4 Y; F3 u& t! s6 b8 |8 p" C五、医学模式要尽善尽美/ H1 E: r2 [( q, a
六、中医符合先进的医学模式
中医是医学,医学是科学,科学需要实事求是。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