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b g3 P% a' n/ C8 S# i
9 p+ ^ S4 w- s$ w1 Q! }) M8 P
序 篇 概述
5 V8 e) B1 M k" K$ o1 x: r8 M% q/ U3 N5 ^/ G# [! k9 y
第一章 有关名词解释
( T8 e6 `0 ?( M6 y) [; m第二章 百年来不能诠释中医理论科学性的原因
7 I) `9 ~; J3 H第三章 寻找科学破解中医理论本质的途径和步骤 C( q5 \- d: K
第四章 《元气篇》元气理论创新及现代科学破解的内容) o l5 P: i9 [% ^5 `* _
第五章 《阴阳篇》阴阳理论创新及现代科学破解的内容
1 X( f6 {9 |- \& g5 g2 c& p/ n
第一篇 元气篇& l% R1 i9 v- x- a0 T
6 A% N+ N; @- i( ~9 j& \# U2 B
第一章 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于中国古代文明
6 Z) o& s3 P1 H! ]一、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于中国古代文明: F$ v$ k) C; v# h/ Z" C1 U6 T
二、伏羲氏开辟中华民族8000年文明史
. t3 Y& q5 i0 [' `( c1 P Z(一)关于伏羲氏的历代文献记载
3 y' }1 A; i$ p- |4 e(二)传说中的伏羲氏8 S; Z, K0 `& x8 B3 k& n ?
(三)天水市大地湾遗址伏羲文化考古研究
& V% n5 c7 x4 m三、中国古代哲学“道”、“阴阳”、“气”和“精”的产生
1 }, H- Y, ^8 M. m: \第二章 中国古代哲学中元气概念的演变
1 A( T# d* L7 y/ k一、《管子》一书是“气”和“精”学说的文字源头
% r1 R% K O/ }; a' c9 s( C二、《黄帝内经》首次提出“真元气”概念及“气学理论”+ T4 ^0 a8 l% C1 f+ G* B1 \9 Z
三、《老子》和《道德经》继承了《管子》的“气”和“精”0 c* g, L, P+ Z9 {. _
四、《庄子》对于《管子》“气”的发展
6 p6 L" `1 i; E# E) h2 q4 F五、《易传》中的“精气”引自前人
- r& q8 v) z. D Z+ @7 M六、《鶡冠子》中的“元气”是对前人元气学说的应用
* m1 O+ X/ j9 ?0 Z# w2 ]七、《淮南子》中的“宇宙元气”
& k6 [. [! z6 D. i' f+ n八、《春秋繁露》引用前人的“元气”概念. g H' \! k. x, g2 H, D
九、王充《论衡》继承倡导“元气”学说. ]( J0 M$ V3 t' c
第三章 中医古今元气理论的梳理与统一
4 V0 n6 J# g: \% @3 N7 }- I, X一、中医学“元气”理论的古今演变
/ c! u2 c& t" u9 {(一)《黄帝内经》中的“真气”、“正气”和“肾气”% |$ j; G, v$ _& C$ w
(二)《难经》中的“元气”、“原气”和“生气”6 a$ e5 }( S' V. i3 B
(三)孙思邈养生著作沿用《内经》的真元气; t" g4 l$ B) \ W H0 A5 f
(四)李东垣《脾胃论》论元气9 `5 J0 I7 k4 B) o( {$ H
(五)明代医学家论元气- c" G$ O3 ?0 l0 ~1 Z, _
(六)清代医学家论元气
4 m2 T/ `; |2 s(七)现代《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元气、真气和肾气" B4 A4 \; x! N4 K
二、王锡民对古今中医元气概念的梳理与统一* W4 D; b% @# }8 ], M! c% h
(一)《黄帝内经》和《难经》是“先天之气”立论的经典依据0 o8 p+ N1 F: t# Y) T
(二)本书理顺中医真气、元气、正气、肾气、生气、原气的关系! x. p, ?5 D8 f: r! g" R+ h
第四章 王锡民对中医古今元气理论内涵的整理和挖掘; F; B7 \6 L# O5 R; @8 d. |
一、《难经》论元气的化生、贮存与分布
1 I0 D7 g( `" M! q( _; G二、《难经》定位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3 L$ t( v6 Y& I6 j5 B# T
三、《内经》定位真气为人体先天之气+ m D$ b1 v0 ?5 H& r( L
四、李东垣定位元气为胚胎形成之初的初始之气2 q4 I. i9 \/ |. U% l- v
——笔者提出“胚胎时期也有元精和元气”的观点$ R# A7 v9 H- D" A
五、张景岳定位“元气”为命门之元阳、“元精”为命门之元阴
0 E- Q' E1 E6 g' h* K' T" R六、历代医家论元气的盛衰决定人体的健康和疾病; j! m- e/ E$ ^8 }5 f9 C
(一)《内经》论真气抵抗疾病的作用
1 Y t/ o' C+ q3 n5 w, O(二)《难经》论元气抵抗疾病的作用
* u- k: }, r3 Y9 i& `; l" s(三)李东垣论元气抵抗疾病的能力
5 c% c$ U8 T) x/ V4 }$ [+ ^(四)徐灵胎论元气抵抗疾病的能力$ _# T+ |: U' P* G. p7 x7 D
第五章 王锡民对中医元气理论的补充(1)
* D* U4 P) y* m" e, G——提出人体元气的内涵及若干特征: F3 S& l% b) t9 p/ l( P
一、人在胚胎形成之前就有元精和元气1 g( e7 }! i) R+ c
二、元气为人体整体功能之气而非肾脏一脏之气
$ t* g& J# }! ^- M1 J三、元气是指人体整体混沌未分之气
3 p( O$ a0 g m6 _四、提出元气是人体阴气与阳气合一之气- d+ A$ ^+ X( m9 k9 E6 n' r
五、先天之精气与后天之精气的相互化生关系
, {! \; j- u) i0 X7 I3 s第六章 王锡民对中医元气理论的补充(2)1 B% m+ H) D/ y/ b
——提出人体元气运动的六大规律
+ h/ N+ ]# }" b9 P1 i( a% ?一、人体元精元气二级阴阳平衡规律
; U2 V5 G% B( U Z& d* [' F(一)《内经》太虚元气分化天阳地阴二气是指能量与物质的关系
( |; U" Z- s& d(二)张景岳“命门之元气为元阳、元精为元阴”是指功能与物质结构的关系1 K/ s; ?: O: B% R/ L- S
(三)人体元精元气二级阴阳平衡规律
! R7 m# ]* ]+ v" }5 G( ]1 m; x二、人体生理状态下元气盛衰的周期性波动规律
$ V A' ?' D( {( L/ c# D& b H/ |(一)人体元气的昼夜周期性盛衰规律/ ?4 P7 u& ~5 O! ^4 ?% U% k9 K
(二)人体元气的四季周期性盛衰规律9 P& Y) [0 X; J% |
(三)月亮盈亏周期对人体元气的周期性影响' s+ \/ J5 R' R
三、人体元气盛衰决定健康和疾病的规律
6 z0 ~6 w+ q3 T% o( ~% b四、人体元气的盛衰度决定于阴阳二气弱势一方的规律
) P5 o0 W) G- Z( h(一)阴阳最佳动态平衡状态下的元气充实度
" p) I. x/ l4 m% y: f8 z, b! ~(二)阳衰阴盛状态下的元气充实度
! k, g9 N5 A* n( x, j$ `- ](三)阳盛阴衰状态下的元气充实度
, z4 T2 Z- \% T# u3 _5 n% N五、人体元气自动恢复功能和元气的生命自救功能
5 w0 ]) C3 [9 c( ?/ h9 w(一)轻度疾病时元气具有自愈功能! `- J& U. f- E1 o) x0 U
(二)重度疾病时元气失去自愈功能4 {9 o/ D$ P4 s; [# k" r
(三)死亡来临之际启动元气自救功能& ]1 T2 d3 t, Y, A4 n
(四)回光返照是人体元气对抗死亡的最后一次努力- r3 q: z. Q8 {4 L) H
六、人体元气的五行生克平衡规律1 v. R9 u7 k8 B( @8 C5 }
第七章、从现代系统论角度破解元气的科学本质
+ F4 R C* O. C2 n5 G: b第八章 中医元气本质的现代医学科学破解2 K+ w/ H% @8 j( V1 t @
一、人体元精、元气、原气、五脏之气的概念及其现代科学本质破解
E$ k+ U* J0 R! L$ G* U(一)人体的两个命门及其现代科学本质
# O3 l7 @. w- v. n& ^$ m/ I" G* J- F(二)“人体元精”存在于人体生命过程的三个不同时期
: `8 I9 l6 _6 f9 X% U2 m(三)《内经》中“精化为气”的现代科学本质
8 ~# m3 P( E) C4 _. ~(四)人体三个不同生命时期元精和元气及其现代科学本质3 M, P* `7 u9 b& _( ?
(五)出生之后人体“元精”及其现代科学本质
& ~% d$ u" f9 T2 X3 w& k/ C(六)出生之后人体元气、命门原气、五脏之气及其现代科学本质
; a7 i: t# V, N* v二,人体元气某些特征的现代科学破解, \% x! i# G2 E& W+ I) w3 k c$ D4 w
(一)人体元气由命门元精所化生,分布于全身
. [( Z+ M3 F8 D, k. t2 Z6 i(二)人体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 b3 I/ H2 r! m5 o& b) P(三)人体元气为“先天之气”9 ]( c# Z# }/ p+ B
(四)人体元气源于胚胎形成之前的受精卵初始之气
; K8 @4 M( a; V9 j& b; P( `) }(五)人体元气为人体整体功能之气! Q% Z8 o9 {6 C$ G: N* w
(六)人体元气是指人体整体未分混合之气
; o7 b# K, ]7 d3 B0 n6 x& @(七)人体元气由中枢命门原气与外周五脏之气之和' F3 n0 W* Z4 Q) P& r
(八)人体元气是阴气阳气合一之气
9 K9 \& p1 h3 Q2 Y8 I& X- _! {(九)命门元气为命门之元阳、命门元精为命门之元阴
8 v& c+ N5 A! j% P, U(十)命门原气经由三焦别使通道分布于五脏六腑
7 S2 g" r& C% W6 [9 l9 \- x(十一)先天之精气与后天之精气的相互化生关系
0 Q# m# p4 F( J6 j6 D. s三、人体元气六大运动规律的现代医学破解) }4 `8 A/ m9 N! G5 ^4 a p
(一)人体元精元气二级阴阳平衡规律* O3 \. X; a+ W% s, n# @0 g1 J
(二)人体生理状态元气盛衰的周期性波动规律% G% i5 E- F$ `6 A" |# T9 b
(三)人体元气盛衰决定人体的健康和疾病
. j3 \& G: w3 e4 ?(四)人体元气盛衰决定于阴阳二气的弱势一方
0 n6 J! |: ]3 V# W(五)人体元气自动恢复功能和自动救命功能" I8 N0 }4 o3 Q
(六)人体元气的五行生克平衡规律9 `4 ~: ~* N* w+ _4 ^* N
四、王锡民“人体元气阴阳调节总论学说”9 _+ U/ E" w8 h( @1 [
! i5 |& x6 m1 E5 f; S第二篇 阴阳篇/ h, @/ r" w% G X6 U! S+ i& U
5 b, M: J' m9 Q( m8 r& |* P第一章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学说6 A# P/ x2 q- w! K# W
一、阴阳概念产生的源头——太阳视运动周期性规律+ L8 S) R p* [" k% \- n
二、阴阳符号的表达阶段——伏羲氏先天八卦
1 D( w8 P3 M; }9 q& I+ A三、阴阳概念的文字表达阶段——黄帝哲学思想的形成
5 ^0 F6 L4 V" z2 s四、西周初期阴阳学说的广泛应用7 U, W% Z" N: l7 I; }2 N
五、春秋时期阴阳学说的发展
+ o- r' E3 [ m. X/ G, v% |$ c六、战国时期是阴阳学说发展的顶峰时期# o6 i9 u4 J! ~. M, l
第二章 古今中医理论中的阴阳学说
% X% C0 ^+ |2 t. K9 i2 s" J. w一、《黄帝内经》中的阴阳学说& b/ a* b/ s3 Q
(一)阴阳规律是宇宙万物的总法则! V$ E& |7 x9 k1 P, k
(二)阴阳应宇宙万物之象
, Q2 U3 G' g" C4 p(三)阴阳是人体生命之本$ Q9 e' ^, l2 k4 a Y
(四)阴阳变化规律
* I( X1 U" F& w+ l9 a) G7 L9 o2 f(五)阴阳平衡决定人体的健康) {( e& u, S# d) y* X$ m
(六)阴阳失调是致病的根本原因( Q: e0 A2 \: g, z7 \. ^
(七)保持阴阳平衡是养生防病之道1 E3 U1 Y, I) U
(八)诊察阴阳变化可诊断疾病
: W& n" H/ [8 u(九)调整阴阳平衡是治疗疾病的根本大法4 O) L8 H3 b1 _8 B
二、《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及其科学破解
) v# X' F# R" b1 f1 f& q(一)阴阳对立制约的现代科学破解% f6 s X$ C! k8 l. H s
(二)阴阳互根互用的现代科学破解1 b# B+ ~2 P4 k$ M3 G
(三)阴阳交感与互藏的现代科学破解1 M/ Z8 _5 E7 @+ K
(四)阴阳消长的现代科学破解
! Q: o# I$ t5 T(五)阴阳转化的现代科学破解
, |0 T d8 I7 W3 h* U3 M8 t5 G(六)阴阳自和与平衡的现代科学破解( I9 f3 B5 F! X
第三章 人体阴阳平衡过程中的物理学原理及生物学原理
& n. o" M: h& p3 l8 L0 C一、人体阴阳平衡过程中两种相互依存的物理学平衡机制9 B0 f0 \5 }$ r+ \# r$ |" K2 r
(一)阴阳的杠杆平衡原理
( B, z7 Y6 B$ y( w8 j! N(二)阴阳的同长同消原理+ n: v5 l* G* x/ a% F$ n* c
(三)先天阴阳中阴阳二气与元阴元阳同步消长的关系
, ?/ l! |) X, N2 _2 c; j(四)人体阴阳体系受后天阴阳及外界阴阳的影响
! p. N$ p0 u; ~2 v9 n) _: u二、人体阴阳平衡过程中的系统自稳原理4 f& B) }, c; ]0 q7 P
(一)人体阴阳平衡的系统自稳原理* X9 c5 t, \4 _
(二)人体阴阳和谐原理9 b! ^& F+ p( f4 c% U8 \
第四章 王锡民对于中医阴阳平衡理论的完善
5 d( S0 ^- z0 A8 r, R5 t: {+ M——提出“人体两级阴阳平衡四六一体结构体系学说”
* j1 b4 T. s' U( e. _$ F ]. c一、中医阴阳学说应从哲学层次进入自然科学层次1 _6 q3 A" f+ H1 f% u7 S9 c
二、“人体两级阴阳平衡四六一体结构体系”的发现
7 d. a/ }3 l% A, I8 P2 c7 ?& z——人体阴阳平衡机制研究的重大突破
4 K1 a e, L; C8 @( i& o$ U三、“人体整体两级阴阳平衡四六一体结构体系学说”简介1 A6 Y/ P4 H; `/ s$ f3 s. u/ y6 F
(一)“人体两级阴阳平衡四六一体结构体系”六大平衡关系
7 X1 s; A" R; p% l(二)“人体两级阴阳平衡四六一体结构体系”六大平衡环环相扣5 q4 o( u& o1 d" P3 C
第五章 “人体两级阴阳平衡四六一体结构体系”的科学破解% ?1 p5 @: j5 L T/ u
——王氏“人体阴阳平衡体系现代科学机制”三学说5 c; [+ z- ?: J% z; d( u# o
一、“人体两级阴阳平衡四六一体结构体系”有关概念及科学破解. _0 Y/ q& Y1 O3 i9 k! _
(一)元精、阴精、阳精的现代科学本质" G7 Y1 b* y2 l& F8 k+ Q, S
(二)元气、阴气、阳气的现代科学本质
6 \# X+ L& D/ _, R4 [" p- i, C: N(三)水谷之精与水谷之气的现代科学本质* p- q* O6 @( Q/ t" T% W
(四)整体水平元精与元气的动态平衡
1 X) ^7 Q9 _3 X! R二、人体阴阳动态平衡由整体阴精与整体阳精的动态平衡所决定* V; f9 V( ^6 u j: ?
——结构平衡决定功能平衡. ^8 a4 A* |+ h* a9 s$ F
三、“人体两级阴阳平衡四六一体结构体系”的现代科学机制7 l' }( v* K4 O* w+ Z
——提出“人体阴阳平衡体系现代科学机制”三学说
' M0 H) {# o% q4 c$ b(一)阴阳基因表达决定人体阴阳平衡五步机制的假说
" ]/ f% l' g% o, t4 H/ R0 M(二)“人体阴阳平衡过程即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解的平衡过程”学说: o* Q0 s7 y' i
(三)“人体基因阴阳绝对平衡稳态定式机制”学说6 j6 y! E3 ~& c( B7 s2 m
第六章 “王氏人体阴阳平衡体系四学说”对古今中医阴阳学说的科学诠释1 }, u% S; ]4 S+ X0 H
一、《黄帝内经》“阴阳均平”的现代科学诠释
* A' c' S' ^+ s6 N- h二、张景岳元阴元阳理论的现代科学诠释0 t. l8 M% s7 O: T+ D
三、现代《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的科学诠释) x1 _4 x7 v2 G+ A( _3 \
(一)现代《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属性划分的科学诠释4 I6 T/ v& _ ]8 U6 H6 h1 N1 I
(二)现代《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中七条规律的科学诠释1 ^" q. X E3 r; E; [
第七章 论古今中医理论中的阴阳平衡1 A8 I# Q' w. g' X0 g) x
一、中医阴阳学说必须从哲学层次进入自然科学层次
! e9 I0 s( @1 Q(一)《内经》的“阴阳匀平”是哲学层次的高度概括
* F$ Y( n k3 ^0 [. G(二)《中医基础理论》的阴阳动态平衡仍是哲学层次的高度概括
/ O! e+ T) g+ t1 s+ y/ S0 L(三)对于《内经》、《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的评价& N3 L+ b" |- _0 g
二、论《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的阴阳平衡观点 _: S/ |- @# M8 R& I+ }- y
(一)阴阳自和是阴阳的本性7 L& N I O4 c8 F8 O& V5 C- Z
(二)将阴阳平衡看作阴阳动态常阈平衡有缺陷0 e- e- D6 g3 X' y+ l6 j/ i
(三)阴阳动态平衡由阴阳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转化、自和来维系
8 F \1 v) B9 l {(四)中医阴阳平衡学说仅反映人体五对阴阳平衡关系之一1 F9 n+ z- L0 Z* `/ d
第八章 人体生理限度内的阴阳平衡调节规律
$ x) E3 K) k; G1 m9 W6 H: {" K$ Q' l ——“人体阴阳绝对平衡调节模式学说理论”十一观点
" w% p1 m) M$ ?7 J1 n一、人体阴阳绝对平衡调节模式学说的原理
+ [' t9 s4 Z! j% t二、人体生理态阴阳绝对平衡机制的调节过程2 b5 C* r0 ^% C8 ^$ y* ^% N* T
三、“人体阴阳绝对平衡调节模式学说新理论”十一观点
8 A+ @$ s+ K. k, \0 b' ?. P( H(一)人体基因阴阳绝对平衡定式稳态模式及其适应性表达调节学说0 L* x K7 R2 x9 v# m) K
(二)阴阳绝对平衡回弹力及阴阳消长学说$ j, [! \# e/ X/ N2 {4 `" E: S7 {: d
(三)人体阴阳绝对平衡调节模式学说6 s! Q. w, s9 f8 i7 _& S
(四)人体先后天阴阳合一形成阴阳平衡调节七大规律
- W" U/ U$ A' J' e5 F% C( ](五)阴阳对立制约、阴阳消长、阴阳转化、阴阳失调之间的关系8 f$ S/ L) _. t# D. v2 Z2 K6 k; ]
(六)人体阴阳绝对平衡状态就是人体最佳功能状态
9 x8 A' I( b7 }* v6 O( U(七)人体阴阳绝对平衡状态就是人体阴阳交感状态
" j9 |7 Q0 Y1 E( o1 l(八)人体阴阳平衡体系的主导调控、执行调控与调控结果: A0 ^1 y5 ^& }8 x: |0 G3 Q
(九)健康状态下阴阳平衡与疾病状态下阴阳失调的异同
x& m# F, |3 v x4 ~(十)体内阴阳平衡状态决定整体阴阳属性2 Q1 v' {% ]& {8 c N- U% [+ o7 q
(十一)健康与疾病两种状态具有不同的阴阳平衡模式
( o) w8 P" h. X, c0 G- e四、对于《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动态的常阈平衡及阴阳失调两观点的更正* g$ b' \" Y/ |* O
(一)“阴阳动态常阈平衡”不能准确表达健康状态阴阳平衡的本质
" W. L' T3 f# { q( W(二)“阴阳失调”不能准确表达人体疾病状态下的阴阳关系
5 f! Y8 z0 R K8 I- `9 y1 _& j- M- q( Q7 S* r9 }. P0 q
附录 在《健康报》和《中国中医药报》上发表过的有关学术观点6 y/ J+ c) `/ F% t
. g2 A/ o& _4 ~一、一个西医眼中的中医3 Z! C2 R9 O/ Q& x5 c. B
二、中西医融合创出新医学体系
3 d. N, h3 h1 F7 B* U三、唯有破解中医本质才能汇通中西
, [2 @2 s3 [' W6 w& P四、中医当直面自然科学标准评价
4 Y; F3 u& t! s6 b8 |8 p" C五、医学模式要尽善尽美/ H1 E: r2 [( q, a
六、中医符合先进的医学模式 |